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高学生的职业心理适应性和调整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高学生的职业心理适应性和调整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青年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进入市场,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业、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要经历职业心理适应过程,本文介绍了职业心理适应的过程、特点、规律和调整策略。

〔关键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6-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所提供的职业类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不同类型的职业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才能迅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职业环境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技能,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青年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学生参加工作初期,不仅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而且由于不同职业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还会遇到很多特殊的心理适应问题。怎样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已日益成为各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心理适应过程

每一位从学校进入社会职业环境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业、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际关系,在工作技能和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从很不适应―逐渐适应―完全适应―再到不适应―逐渐适应―完全适应的反复循环的职业心理适应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对职业的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心理上会表现出由烦躁、易怒、冲动转而到满足、平安、稳定、成熟等特点。

(一)职业心理适应期的个人差异

一般而言,从学校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一般需要三到五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因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往往对职业的适应期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职业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控和自我适应能力差、缺乏辩证思维的学生,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与周围人交流少,人际关系紧张,得不到及时心理支持的学生,往往对职业的心理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身处职业环境差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处于领导不开明、人际关系复杂、人际矛盾较多的工作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对职业的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

(二)职业心理适应期的主要特点

在职业心理适应初期,压抑感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压抑感主要由四种心理感受组成:一是个性失落感。职业学校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地方,而新的职业环境则是一个强调共性的地方。学生在学校养成的个性在工作环境中往往不被欣赏,因此容易产生失落感。二是层次挤压感。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组织是松散的结构,而供职的职业环境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结构。刚从学校到新的工作单位,在工作上,尤其是心理上,面对新环境、新职业,学生总是会感到来自职位、社会地位的压力。三是攀比失衡感。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习惯拿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同一批得到职位的伙伴等作比较,看自己的收入、住房、薪水、晋升机会、办公条件等方面比别人好还是不好,优越于别人的方面常常被忽略,而不如他人的方面往往被夸大。四是情绪波动感。刚进入新的工作岗位的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工作中稍微遇到挫折,就对生活、工作等失去信心,情绪波动不定。青年学生进入人生的转折点,面临全新的职业时所产生的一些不适应,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反应,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过程。正确地分析其规律,进行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主动融入群体,尽快适应社会,适应职业要求,就可以缩短这一适应过程的时间,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职业心理和行为比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

(三)职业心理适应过程的规律

面对一种新职业,学生都有一个工作适应过程,包括了解知识、熟悉业务、锻炼能力、磨合人事,以至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都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和周围环境的要求等。每一个人由于自身素质、背景、阅历、能力和岗位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心理适应和工作适应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工作上适应得越快,心理适应期反而越长。这是因为对自己职业适应越快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越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前,仍然会感到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不大,没有得到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认可。而工作适应过程比较长的人则由于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社会、环境、责任等压力,对心理的不适应性相对弱化。这就是所谓的职业适应与心理适应呈“反比”的规律。因此青年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使“职业适应优势”尽快转化为“心理优势”,克服一切不良情绪,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发挥年轻人可塑性强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作为”争取应有的“职位”,发挥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各方面的技能特长,永远持有一颗“平常心”。二是所谓的“凸透镜”规律。对自己是凸透镜的近距离使用――过度放大自我能力和工作成绩,对别人是凸透镜的远距离使用――缩小同事及周围人的工作业绩,藐视他人成绩,并且颠倒成像。这一规律是由于青年学生在校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不匹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处理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要指导学生从这一规律中经常反省自己,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减少职业心理的不适应性,从而尽快融入职业群体中。

二、培养和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整策略

(一)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提高学生对不同环境、不同职业的心理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适应新环境、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按照“反比”规律,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缩短学生的就职适应期。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人格及对自身和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使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职业之间实现最佳对接。

(二)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工作,及时解决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西尔・H・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对人进行帮助的活动,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和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社会成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及时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更趋于健康。

(三)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于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或家庭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把“凸透镜”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不要把自己看得过大,把别人看得过小,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缩短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期。

三、提高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兴趣和能力的关系,避免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过大影响

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个人的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尽最大可能使二者达到一致,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自我满足的幸福情感,从而也能更加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青年学生应注重自己不良情绪的调节,学会合理宣泄,学会诙谐幽默的处事方式,学会自我暗示等心理调节手段,争取做到无论处在何种对自身不利的环境中,都能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树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观念,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解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及所扮演的角色等,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因此,青年学生应具有面对现实挑战,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减少各种职业适应障碍。

在职业适应初期,学生对自己往往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导致一些不良心理的产生。只有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现实的自我认知,发展更为现实的想法、更为积极的情感,持有更健康的心理,采取更富建设性的行为,才能减少和消除职业适应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作出更为理性的决定。

(三)调整“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的差距

“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渴望他人认可、肯定自身成绩的心理态势,而这种心理态势的恶性膨胀,则极易使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追求完美本身不是错误,错误的是忽略自身个性、能力、机遇等条件的限制去一味追求完美。当心理所期望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从而失去自信,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青年学生只有放弃“完美主义”的不良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自我期待”,确立切实可行的实际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增强对职业的心理适应性。

(四)重视人际交往,讲究人际交往的艺术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睦、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职业心理适应性。人际交往不仅是协调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交流和沟通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需要。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既能产生一些协作,也能产生一些相互干扰及相互矛盾的行为,产生一些隔阂和误解,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及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完成。要消除这些矛盾和隔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使分歧得以统一,达成相互理解,形成共识。因此,青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讲究交际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个性品质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

1.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以自我中心者在为人处事中总是从自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而不替别人着想,这种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固执己见,惟我独尊,自尊心很强,心中缺乏集体观念,这是自我封闭式的交往,因此要尽量克服,要充分重视集体生活,有意识地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兴趣。

2.消除多疑心理

多疑者往往猜疑心很重,认为人人都不可信。对此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不要主观臆断,而应通过观察,结合多方信息,然后分析判断,再得出结论,并善于对结论进行检验。

3.改变孤僻性格

在交往中,有的人总是与众不同,让别人难以接纳,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有的人性格内向,内心体验深刻,往往甘愿寂寞,凡事深藏心底。这是交际中很不利的一种交往障碍,克服的方法是积极投身到群体之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保持自尊,就有望抛掉清高与自卑,摆脱孤僻之苦。

4.克服嫉妒和猜忌心理

嫉妒是破坏友谊、破坏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克服嫉妒和猜忌心理,应以竞争代替嫉妒,客观地分析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超过对方,以消除交际障碍对职业适应性的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