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坚实的基础
崔琦1939年出生在河南省宝丰县城北的一个农家,他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崔琦的父亲是一个耿直方正、不爱言语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王双贤虽然目不识丁,但却深明事理,为人和善,是远近有名的贤妻良母。
崔琦出生时母亲已41岁,父亲45岁,那时的人崇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而崔琦的父亲崔长生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中年得子给崔家人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即便如此,母亲也没娇惯这唯一的儿子,崔琦稍大一点就帮家里干活,农忙时他帮父亲在田里施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给家里的牛、毛驴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小树林里捡柴火。
崔家的家规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崔琦7岁那年的夏天,村里一位老太太听说崔琦和另外几个孩子偷了她地里的甜瓜,便在王双贤跟前告了他一状,母亲听了生气地问:“驴儿(崔琦的小名),你偷人家的瓜啦?”崔琦看了一眼告状的老太太没搭腔,母亲说:“去,院里跪着!”崔琦便顺从地直直跪在那儿,跪了好一阵,一位邻居来串门,证实崔琦并没有偷瓜,是那家认错人了,王双贤这才喊儿子站起来,母亲心痛地问他刚才为什么不辩解,崔琦喃喃地说:“当时您正在气头上,大娘又在旁边,说了也没有用,再说那时俺毕竟跟几个偷瓜的娃儿在一起,即使没偷也说不清楚,就想干脆认了算了,省得惹您生气,”母亲一把把儿子搂到怀里,眼里淌下了热泪。
1949年,崔琦从新玉镇高皇庙小学毕业,为了儿子的长远前途,1951年王双贤毅然决定让12岁的崔琦投靠已经到香港的两个姐姐以完成学业,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儿子赶做了一件黑棉袄、一条蓝棉裤、两身内衣和几双鞋袜,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分别,竟是永诀。
奋进的青年
崔琦到香港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关,一要学说广东话,二要学习英文,三姐便让他先在荃湾小学重读六年级,刚开始时。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及生活拮据等原因,崔琦异常孤独、苦闷,强烈思念在家乡的父母亲,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母亲收到信后,通过别人告诉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渐渐地崔琦的一颗浮动的心才平静下来。
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崔琦考上了香港培正中学,该校是当时即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广州培正中学的分校,教学质量堪称一流,著名的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萧荫堂,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等都毕业于该校,正是在这里崔琦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957年夏天,崔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翌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赴美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
此时的崔琦已养就了沉稳、坚韧的性格,他勤奋学习,努力向上,各科成绩均为A,1961年崔琦从学院毕业后,为了进一步深造。几乎没有任何犹疑。就选择了芝加哥大学作为自己的下一个人生阶梯,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在芝加哥大学崔琦荣幸地成为史达克教授的弟子,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以及物理本身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着了迷,在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这里的物理实验更使他趣味盎然,并决心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与探索。
辉煌的成就
1982年崔琦辞去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到名列美国最佳大学榜首的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崔琦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有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找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他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及巴克利物理大奖,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
晚年的生活
崔琦年轻时兴趣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之心脏不太好,每天工作之余就是散散步,有时打打太极拳,然后就是捧上厚厚一沓报纸,饶有兴趣地浏览,不论是政治、科技、教育,还是经济、艺术、体育,都不放过,边看还喜欢边听音乐。
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崔琦曾风趣地说:“我什么新闻都喜欢看,什么音乐都喜欢听,却不见得都看得懂,听得懂,”也许正是因为他广泛的兴趣和宽阔的知识面,才使他思维活跃,新想法似乎永无止境,而这正是一位能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所必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