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人为什么拍不出《变形金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变形金刚3》终于在国内公映了,目前各地传来的观众反应和票房表现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对于这样的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
除了中美两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技术性差距外,中国电影目前之所以还无法生产出类似《变形金刚》、《阿凡达》、《哈利・波特》这样的“高概念电影” (High Concept Film),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电影一直无法形成有效的“电影形象”生产能力。这种“电影形象”就是擎天柱、大黄蜂、蝙蝠侠、哈利・波特,甚至是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明星化的电影创作者。而这种“电影形象”的生产能力,归根结底又是电影的叙事能力在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所谓“高概念”,首先,这种电影必须由著名导演导演或者明星主演,甚至是两者兼备。在电影高度商业化的时代,知名的导演或者明星常使得影片自开拍就成为了一种“事件”,甚至是筹备时期已经取得很大关注,而随后的持续报道与关注常会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很明显,《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制片人斯皮尔伯格和导演迈克尔・贝无疑属于这种明星组合。而《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真正主角一定是巨大的机器人,所以像拉博夫这种片酬不高的小明星就足以应对市场需求了,甚至女主角都可以说换就换―因为她们在电影中只是代表着形象和符号,所以由谁来扮演这个符号并不重要。
其次,这种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可以用一句话简明概括。因为“高概念电影”要在全球做行销,因此作为一种产品必须要能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在故事层面就必须要追求最大共性,尽量避免基于不同文化而产生的独特性。对于《变形金刚》这种电影来说,它的故事性已经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但对于那些蜂拥而至的观众来说,所谓的“故事”只是长达40分钟的“高潮场面”来临之前的一种铺垫,只是为了让那些耗费无数电力和芯片运算能力构建出的电影特效有一个呈现的机会。尽管我们很难不带着嘲讽语气去谈论这个电影的故事,但不可否认,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稍微复杂一点的故事都会是对他们欣赏电影银幕上螺丝打螺母场面的干扰。
第三,这种影片可以跟之前流行的文艺作品(如小说、戏剧、漫画等)形成一种“互文”的关系。“互文”来自于语文知识的修辞手法,而其延伸到电影之中,是指在原先的某种知名载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电影作品,如常见的小说改编电影、漫画改编电影、续集电影等方式。《变形金刚》可以完美地套进这个公式中,童年回忆、玩具消费、动画片铺垫的观众基础、集体无意识的起哄等等,诸多潜在因素最后都被《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统一为一个整齐划一的市场消费行为―去看这部电影,去爱那些形象,然后去消费它的衍生产品。
尽管像《变形金刚》这样的“高概念电影”在叙事情节上会偏向于简单,但这并不代表着这种电影在叙事能力上薄弱。简单的情节恰恰源于精心的设计,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感,进而让观众认可电影形象并产生消费冲动。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种生产能力的薄弱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但如果不正视在“电影形象”生产能力上的薄弱,中国电影还将在历史题材的泥潭中挣扎。今年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虚弱表现,已经开始暴露出中国电影面对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时,因为无法提供适合中国观众消费的“电影形象”,不得不将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拱手相让。同时,正是因为电影生产者不重视电影的叙事能力,结果导致电影本身缺乏足够的形象生产能力,不得不过分依赖明星本人的形象来弥补电影形象的薄弱(其实这只是一种投资者对于明星所拥有的市场保障能力的虚幻想象),又导致了电影明星片酬的恶性上涨,然后为了削减成本又返身挤压电影的叙事成本,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显然,“高概念电影”―“电影叙事能力”―“电影形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而正是因为中国电影在形象生产能力这种产业基础上的虚弱,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在“软实力”上的整体虚弱。这就是中国电影为什么拍不出《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的根本所在。
正是因为中国电影在形象生产能力这种产业基础上的虚弱,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在“软实力”上的整体虚弱。这就是中国电影为什么拍不出《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