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和培养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融入渗透;呼唤;丰盈;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3-01

1.生命意识的基本理念

生命意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的生命意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又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即它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民族生命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很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去表现生命意识。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沈从文的《边城》、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等等,它们具体表现在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投身自然欣赏美景的闲适愉悦,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哀怨悲叹……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对《离骚》的学习领略屈原那理想的坚韧、高尚的节操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姿态,到文天祥的《指南录》里感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情怀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慷慨,从这些死生中我们看到了捍卫生命尊严的方式,这些都属于追求生命本质意义的表现。在语文课中,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引导他们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希望走近先哲和圣贤,用他们健康,积极,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1.2 生活的角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即是在学习生活。例如《我的空中楼阁》,那"烟雨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的迷雾之美,"像鸟一样,像蝶一样"的小屋的轻灵与自由,还有山外青山,绿野阡陌等等美景都可在自然中寻找,这里作者描写的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又如《散步》,"我"孝敬母亲,陪老人散步,母亲疼爱孙子选择走小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该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深深打动了学生,使他们获得了情的陶冶。

同样,《风景谈》通过人和风景的对话来阐释美和人生,使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内涵,情感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以此获得智的启迪。

以上这些文章,这些美的熏陶,情的陶冶,智的启迪都在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或是生活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的生命意识由此得到关注和培养。

2.生命意识的作用

生命意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呼唤生命。许多数字和案例表明,青少年漠视生命,信仰毫无寄托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这对教育工作者来是说是值得深省的问题: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教育应包含些什么?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价值存在。从生命意识的内涵上分析,则教育教学的眼光必须放在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维度上,重视对生命在审美意义上的真谛的理解。培养生命意识应建立在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纵向对人性进行全面呼唤挖掘,提高学生领悟生命的能力。所以教育之育,首先的作用就在于呼唤生命,使人性显露。

2.2 丰盈生命。从中学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学的课堂上已经很少感动。丰盈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体验、感悟文学趣味,已然成为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多解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体验平台,让其自主体验、感悟语文,体验生命的快乐。教师应抓住文中生命因素,播撒情感,注意激发强化,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可以展示语言文字美、教师人格美以及课堂气氛美,并可以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开放式学习,使课堂生命变得活跃跳动。

2.3 提升生命。新课程理论所追求提升的应是"生命"的"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所关注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得意人生的达成。"⑨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在对学生进行着"生命意识"的渗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该如何度过,即生命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装在套子里的人》告诉我们:"生命"要打破"束缚",争取自由;《物种起源》告诉我们:生命的初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告诉我们生命的形式及思索……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存在即合理"的生命自然属性,更要强调"合情、合理、合法"的生命社会属性,深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成长。

3.生命意识的融合渗透方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生命意识,要充分发挥语文对生命的点拨、润饰和提升,不能依靠"填鸭式"的方式来获取,而是以一种融合渗透的方式进行。

3.1 教师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首先教师要树立起生命意识的观念。

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听。以一种真诚和谐的关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感染熏陶学生,因为"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尤其要注重的是言传身教,用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行动的身影去影响学生,育人先育己,从自我做起,树立生命意识,尊重热爱它,才会产生发自灵魂的爱,才能向学生传递生命气息,如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融入学生的心田之中。

3.2 培养学生个性。以往课堂,学生是知识的盲从接受者,生命被压抑,个性被束缚,活跃的思维被圈围,其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也正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讲究实现教学中一个激发生命、解放个性的过程。个性得到肯定尊重,生命色彩也得到绽放。完善学生个性,教师除了在思想上要正确引导外,情感的尊重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之上看待培养学生个性发展问题无疑是对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一个补充,学生生命意识平台的建立也就是基于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正确引导发展之上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和培养生命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生命因文化的滋养而富有、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