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浊者自浊 读者自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浊者自浊 读者自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年前,兴起的收藏热已由“方兴未艾”转入“波澜不惊”的忧态。在数以千万计的收藏老队伍中大多数人的心态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覆盖全国的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收藏市场,也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中逐渐廓清了面目,而“收藏”这一概念也由闲情逸致、文人雅趣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从而成了一项大的文化产业。实现这一转变的时间大约是从上世纪末至今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然而这种转变对卷入这一浪潮的冲浪者来说,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式多样有着不同轨迹的质变或蜕化的过程。

曾记否:当年在小地摊上为几元摊位费和市管人员捉迷藏者,现在有的已进高档豪宅,那些骑着旧单车,到处察言观色捕捉一点“行家”片言只语,当作金科玉律的人,已成为坐在“赛宝”佳宾坐位上指手划脚“一言定秤”的专家。当然也有少数运气好的人,在收藏热兴起之初,偶而“淘玉”得手撞大运而一夜致富的。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也有人为逐利而不惜铤而走险,蹲了大狱从而一蹶不振;而在“卡市”、“邮市”一波又一波的起落声中,在“赌石”的喧哗声中更有人破产落荒血本无归。

作为收藏高端交易市场的拍卖业,更由当初因为把地摊淘来的藏品拍上了好价钱,让人兴奋惊讶,使多少人充满憧憬,进而由于出现人为炒作甚至丧失诚信,部分拍卖公司还不惜以拍假牟利,而让人倒抽冷气。

而本应为收藏推波助澜的媒体也由当初以普及藏识服务藏友为目的,而完全商业化,再加上藏品作为商品,又与某些人的跑官、行贿和洗钱挂上了钩。

于是,有人心灰意冷,有人兴趣转移,不少人认为:当今臭铜味使这项高尚的文化行为蒙羞,“收藏”成了坑蒙拐骗的赌场。

其实,我们不妨用冷静的头脑反思一下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不会那样郁闷,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须知收藏的古意在于“庋藏”,其目的在于使物质精神的财富不致流失,而世代延续,其意义正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相反。而能被称为藏品的,其首要价值也在于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经济价值不过是其市场衡量的一种尺度。如果收藏者能对这一最本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轻重倒置,那人们就会还原收藏这一高雅而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的本来面目,而使自己的信念不被异化,不被污染。

纵观古今大收藏家,大都是轻财仗义、事业有成、富甲一方的缙绅名士或实业家,其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先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以其他事业的高收入来“养”藏“玩”藏的,其目的都是酷爱祖先传承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使其不致在历史的长河中损毁丢弃。而无一人是出于发财致富的目的,靠倒卖藏品而名垂青史的,这似乎是区别收藏与商贾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的长河是万年不缀的,人的生命是短促而有限的,任何财富也不可能被某个人或家族永远占有,这点古今有作为的藏家都看得很清。记得某位大收藏家在他所收藏的书画上盖的鉴藏印是:“曾在××家藏”,有的鉴藏印上刻的是“××经眼”,珍贵藏品不过是过眼烟云,何必藏着,我们的前辈多么洒脱!

其实,这样洒脱的人并不都是远在天边。我熟悉的好几位朋友,几十年来一直迷于此道,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但还是把有限的闲钱积攒起来逛集“拣漏”,所有倒手的东西只进不出。家人埋怨他做的是无用工,他却说:眼看着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在地摊上摔来扔去,我心里难过,贵东西买不起,人们不认识的有价值的东西,放在我的手里,便成了“物件”。

说真的,我不渴求这些东西都能捐献归公,只要不流失,就是利国利民之举。

世事就是这样,浊者自浊,清者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