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中国小说“诗”的传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中国小说“诗”的传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诞生以来,历史、寓言、神话,被认为早期形成中国小说的“三大传统”。除了固有的来自源头的“三大传统”,另外一个传统之外的传统,那就是“诗”的传统, 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本文将着重从小说的非叙事性因素入手,阐述“诗性叙述”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诗性叙述;文体特征;叙事与抒情

什么是“诗性叙述”?这无异于在问什么是文学?对于文学的认识,我们很难一开始就从概念入手。中国文学一开始就走了抒情、言志的路子。因此,可以说要问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具体到问什么是诗?

一提到诗,我们也许就会想起诗经、楚辞、汉乐府、五言、七言、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具体的诗歌文体。至于“什么是诗?”这仍然是一个千百年来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我们仍然无法直接从概念入手去解答这个问题。

那么,又如何去理解“诗性叙述”呢?

首先是一个文体与功能的问题。

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 5篇《辨骚》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中国现存的南朝时代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但是古代关于文体的分类,过于注重实用功效,缺乏统观。

一直到了清代的叶燮《原诗》当中把理、事、情,作为为学的三个维度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的文体分类方法才得以生成。

我们将散文、诗歌、小说这三大文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列如下表:

我们可以看出来,文体结构对应着功能。诗歌是一种叙事文体,而小说是一种抒情文体。这就是文体的分野,也是问题的发端。文体间的分野是因为结构差别导致的,结构的差别必然伴随着功能的差别。

小说的和诗歌的分野,似乎使得“叙事”与“抒情”泾渭分明。事实上,叙事与抒情交叉渗透,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说不仅仅是叙事,在叙事因素外,还有非叙事因素。而且,在以叙事为主体的小说结构当中,真正起关键作用却往往是非叙事性因素。

我们从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入手,把小说的非叙事因素确定为小说中的抒情,而“诗”又是与抒情对应的最主要的方式。所以“诗”和小说的叙事就发生了必然的联系。描述这种“诗”与叙事的关系的问题由此引出。

叙事与抒情或者诗歌与小说,各自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之间界限分明,我们无法以此描述彼此之间作用。如果另寻途径,以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在“诗性”、“诗意”、“诗化”这几个词汇当中:“诗意”适合与小说文本搭配,“诗化”适合与作家心灵搭配,我们选择了“诗性”与“叙述”动作进行搭配。

因此,“诗性叙述”是我们找到的描述诗作用于小说的最恰当的表述。

这里所说的“诗性”,不是狭义的古歌谣、诗经、离骚、汉赋、乐府、律诗、词曲等具体体裁的诗;而是在这些诗歌体裁之上的广义的诗,诗学层面上的诗,包括诗的语言(韵文),诗的手法(意象),诗的精神(诗教)。这里所说的“叙述”也不仅仅是叙事,而是小说中包括叙事、写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诗性叙述”由此而来。当然,我们并不是就理论而说理论,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发明新概念,也许概念本身并无意义。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由于中国小说理论的缺失导致的。

这里所说的中国小说,实指自在中国近代以前的古典小说。尽管中国的小说在明、清已经达到了非常繁荣的地步,但是小说理论却大多局限于一家一言对某一部作品的评点,系统的小说理论尚未梳理形成。

这本来也是符合文学演变发展的规律的。一种文学的理论总是形成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的。以诗歌为例,诗经、楚辞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成熟,可是关于诗骚的理论,直到汉代才开始出现。及至五言诗,在东汉末年大行于世;而关于五言诗的理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有了“文学自觉”的时代。

我看到,文学的理论总是形成在创作实践之后的。

先秦诗辞创作已经成熟后,中国的抒情诗体的理论也开始成熟。期间,虽然文体屡经变迁: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到骈文,五言、到七律,从唐诗到宋词,从宋词到元散曲,但都是以抒情为主的体制。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依从惯例把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者统称为“诗人”,把各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统称为“诗”。那么,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主要是以抒情为主“诗论”,而中国诗论的发达自是不必言说。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涌入中国。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海战后,西方小说大量的翻译和介绍到了中国。然而,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创作和批评的模式已经开始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五四”时期,是现代小说诞生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终结的时期。这种借用移植的外来理论,系统的、逻辑的分析方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中国小说自我本体理论的迷失制造了根由。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小说的第一部专史,也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在这部著作的影响下,效仿之作尤多,中国小说理论专著纷纷诞生。历史、寓言、神话,被认为早期形成中国小说的“三大传统”。除了固有的来自源头的“三大传统”,另外一个传统之外的传统,那就是“诗”的传统, 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1。事实上,自先秦以来,“诗”的传统在中国小发展当中发挥着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小说在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广泛而又普遍的受到了诗歌的影响,因而诗性特征非常明显。小说是由叙事性因素和非叙事因素共同构成的,“诗性叙述”就是小说叙事和抒情结合的统称,在中国小说中非常普遍,其运用使得中国小说充满了诗意。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仅是取胜于故事情节的曲折、也不仅仅是取胜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更在于营造一个仿佛身临其境而又超远现实的“意境”。因此,研究中国小说中“诗”的传统,必将引人入胜。

注释

1 虽然北大陈平原教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也提到过“诗骚传统”。但毕竟是针对近代受西方文化侵入后转型时期的小说,描述古典小说源流发展过程似有不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