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重视角读《师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重视角读《师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38-01

人教版教材高语二册《师说》,是唐朝著名古文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他作《师说》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李氏子"好好学习,而传统的观点把开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这就似乎在特意教导"李氏子"在学"古文"方面,应像"古之学者"那样,必须从师学习。我认为这样理解可以,但并不恰当、全面。应该看到作者从多方面阐述道理,来鼓励"李氏子",为他指出学习对象、态度、方法、途径等,并且鼓励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既然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淡化传统所说的中心论点,着重指导学生从多方面理解作者的观点,使我们这些非唐朝的"李氏子"从中受到多方面教益。

1.谈谈从多方面理解《师说》的观点

1.1 作者在文章中高度概括了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者把"传道"放在教师作用中的第一位,这跟我们今天的提法还是极其相通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所谓传道,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传给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培养坚韧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在"传道"的同时,还要"授业",即传授给学生知识,用今天的观点看,就不单是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还应传授给学生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挖掘其创造潜力,使之将来富有创造能力,让他们今后不仅会生存、生活、更能不断地、可持续地发展。"解惑"就是要能够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白事理,弄清是非,辨明假恶美丑。

1.2 倡导人们要广泛学习。作者论证了学习的必要性,在人总会有疑问的前提下,提出要释疑,必须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因此,人人都必须要学习,否则,"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提出了学习要有多向性,不能只向一个人学习,而是广泛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即所谓"圣人无常师",没有必要因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生活贫富等原因而不求师、不学习。而是应该广泛学习,哪怕别人比自己有一丁点儿长处,都应向别人学习,即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拜师学习的对象多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

1.3 提出了"术业有专攻"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载体,里面有各行各业的人在从事着各种工作,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就十分丰富多彩。但是,作为学习者,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加之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好,学得精,而应选准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进行专门学习。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思想,跟现代专业分工之细是一脉相通的,现在大学里不是有各个科系吗?每个科系里面不是还有不同的专业吗?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就是专攻本专业,其他专业就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人的个性要求,能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求得发展,对今天的教育来说,还是大有裨益的。

1.4 提出了弟子未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文中举了孔子求师的例子,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都是孔子的老师,但后人多数只知道孔子,而不知道孔子的老师,因为"其贤不及孔子",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况且还有各人的聪明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很可能造成现在是老师的学生,将来是老师的老师的局面,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只有学生比老师强,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一个老师都不能教出比自己强的学生,那这不仅是老师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作为教师,应该象陶行之所说的那样:"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把学生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创造力,越来越比老师强,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2.从其他角度再理解一两个观点

以上几个方面,我们教师应该向今日的"李氏子"点拨,引导他们明白这些道理,使他们从"韩老师"的教诲中多方面得到益处。

不过,当今的教师我们也应该向当今的"李氏子"指出:"韩老师"所说的"传道授业",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应当一分为二地分析。"传道"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要通过学习、教育,使人为社会服务,要振兴国家,发展经济、文化,就必须"传道"。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韩愈所传之"道",主要是"仁义"之"道",是封建社会的礼义道德,是封建等级观念之"道",是"劳心者冶人,劳力者冶于人"之"道"。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的这种"道"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来说,却也体现了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要为政治服务的功能。由于时代的限制,所授之"业"也仅只是四书五经之类,远比现在的学习内容要少得多,所解之"惑"也少得多。

以上理解,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