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水墨:寻找“形式美”背后的“文化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水墨:寻找“形式美”背后的“文化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儿童水墨以文化回归的使命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以水和墨的自然融合映射儿童的内心。这种文化回归不是复制古人的“脱俗思想”,而是吸纳传统的“文化因子”,为儿童的心灵注入“清泉”,用水墨表现童趣、用精神浸染童心、用文化浸润童年。为此,我们需要紧密关联区域文化,选择利用与儿童相适的水墨素材与方法,寻找形式美”背后的文化美”,彰显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儿童味与文化味。

【关键词】儿童水墨;本域文化;素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51-02

【作者简介】周亚君,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江苏宜兴,214200),一级教师。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儿童水墨教学无疑应注重儿童性与文化性。然而,审视儿童水墨教学现状,脱离儿童、注重形式、文化虚无等偏离主旨的教学现象并不少见,因此,我们需要厘清儿童水墨教学的指向,弄清绘画素材与教学方法,积极寻找“形式美”背后的“文化美”。

一、儿童水墨教学的指向

儿童水墨教学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当我们在忙于水墨画教学时,首要思考的就是教学指向,儿童水墨到底为什么而教,水墨画教学需要传递什么样的文化意味?为特色,为特长,为传统,指向不同,价值也不同。笔者的回答是“以画养品,以文化人”,用水墨表现童趣、用精神浸染童心、用文化浸润童年。这意味着儿童水墨教学既需要儿童的立场,也需要文化的立场。故儿童水墨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技能的传承,更应是文化精神的传递。忽略了“养品化人”的价值取向,水墨画教学只会是“有形无义”的机械复制和线条堆砌。

二、儿童水墨的素材

我们所处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问题是,“元素越多越缭乱”。水墨素材的选择是否有径可循?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指出,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确,儿童水墨教学应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教师应将携带着乡土气息的文化元素纳入课堂。

1.融情趣:水墨童心,以画养趣。

我们理解的儿童水墨画是什么?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顺应童心、童趣的水墨表达形式。毋庸置疑,学生的童心是最值得珍视、最为灿烂的风景。水墨教学应基于儿童立场,并尽可能通过这样的载体,让学生童眼看世界,自由描绘灿烂童心,尽情表达笔墨意趣。如作品《大舞台》(见图1)表达的是小女孩第一次参加舞台演出的情景,好奇、天真、无邪,溢满童趣与幸福,携带着生活文化,映照童心。

2.融特色:陶韵茶香,以画养品。

紫砂壶、阳羡茶、美彩陶等都是宜兴闻名海内外的本土特色物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融合陶茶文化,轻轻点击陶与茶,学生便可自然进入自己亲近的生活场景,自由地用水墨表达陶韵茶香。如:有学生画出自己跟着爸爸做壶、晒壶的经历。笔墨气韵展示的不仅是生活现实,更传递着劳动乐趣。在做陶中学做事做人,在陶韵茶香中体验成长的幸福。

3.融愿景:多彩校园,以画养意。

校园文化是学生的“成长土壤”,也是学生重要的绘画素材来源。我校的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生人人参与,乐在其中,水墨作品充满了勃勃生机。

4.融诗文:宜人山水,以画养文。

我们将水墨画教学与语文中的经典诵读相结合,突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收集、整理、阅读与宜兴有关的名人诗作。行观景致,坐读诗文,或是自由呼吸,感悟诗意;或是尽情遐想,创作新诗;或是以诗配画,诗画合璧;营造浓浓的人文氛围。在指导学生用水墨画进行表现时,我注重解读思想内涵,融合水墨晕染、线描、儿童诗,用黑与白,用凝练的笔墨与优雅的色彩,让学生们晕染出一片片自在神游的意境。

5.融自然:闲居乡情,以画养雅。

林间弈棋,竹下品茶,东鸹船垂钓,善卷洞中谈心论道,云烟缭绕的竹海山峰,淡雅隽丽的乡村景色……皆能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

三、儿童水墨的教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当教师执着地让学生进行临摹时,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种程式化的传统方法是否会使儿童处于被动的境地,削弱其能动性与创造性,造成自我迷失与文化缺失。教学中,我们需要摆脱僵化临摹,寻找知识技能与儿童主体的有机联系,传递最自然的水墨文化。

1.增强相适性,避免“无本化”。

作为传统文化课程,儿童水墨课,既不为“特色”功利而来,又不为“脱俗”达标而限,而是一种以儿童为本的“适应性”课程。无论是“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还是“拿来就用”的自由主义,都是一种“无本化”教学,容易造成儿童性和文化性缺失。因此,儿童水墨教学应寻求一种文化的浸润,形成水、墨、儿童、文化的自然交融,并通过生本化的生活意境与相适性的文化传递,培养学生心智,陶冶其情操。这种呼应儿童本性的“水墨文化”,能够深深印记于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且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如:开发网络水墨校本教材,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诗词、印章、作品等,通过校园网平台与教师一起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这样,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创作,学习主体性能得到彰显,学习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提升。

2.吸纳共性,避免“高原化”。

艺术之间存在着形式、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联系,可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保持其水墨探索的兴趣十分重要。当学生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主题背景下学习,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入学习高原,兴趣势必没有初期强烈。因此,水墨教学在注重本土文化的同时,需要“推开窗户”,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好奇。如:与异域风情相结合,与古文字相结合,与壁画相结合,与青铜器相结合……如此,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了,画作题材丰富了,探究的欲望也更强烈了。

3.凝练笔性,避免“自由化”。

儿童水墨需要自由挥毫、尽情表达,但同样也需要通过笔性修炼来提高对“浓淡干湿”“点线形质”的表现力,而笔性的形成需要经过规范专业的学习。如果离开专业辅导,让学生放手自流地随意涂描,这样的水墨教学将会失去传统艺术的文化意味。故,我们要提倡“教师专业地教、学生自由地学”,重视学生笔性的培养,加强平时的基本用笔与造型练习,提高其笔墨的把控能力,让其感悟毛笔绘画的特性。

4.保持玩性,避免“成人化”。

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的开始。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的水墨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儿童味就逐渐弱化了,就有“成人化”的倾向。因此,我们在儿童水墨教学中,要保持学生的玩性,在玩墨中让其把握墨色规律,发散思维。这样的方法很多,如:“学一半,玩一半”,传授传统技法时,只是重点解读“人文意境、浓淡干湿、点线面块”,教到“一半”,剩一半留给学生自由设计添加,这就既有文化技法的传递,又有儿童视界的创造,不失水墨味、文化味和儿童味。“会一点,连一片”,将清池主题拆分成墨荷花洁、桃花鳜鱼,荷塘蛙唱,蜻蜓小鱼等有联系的子主题,然后在点的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想法,将荷、花、鱼、蛙等自由地连成一片。或者让几位同伴将同主题的小品画作连接成水墨长卷,感受水墨玩趣。“编故事,成系列”,学生搜集民间故事、传记等,自编自创,发挥想象,画成故事系列,这种充满自由和创意的水墨嬉戏对儿童来说是极富诱惑的。

水墨晕染,文化化人。当“神、趣、品、意、韵、文、雅”等携带着乡土气息的文化因子在儿童的心田生根发芽,必定会浸染童心、彰显童趣,生发出美丽动人的文化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