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伟哥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伟哥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伟哥”是怎样风靡全球的?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医学博士费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研究发现,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扩张。依据这一理论,业界可研究开发用于治疗心绞痛的药品。

1991年,辉瑞公司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名为“万艾可”的心脏病治疗药物。而在研发过程中辉瑞意外地发现,若将该药物用于治疗男性障碍症(ED),效果更加显著。万艾可由此从最初的心血管病药物,变为治疗ED的主要药品。

在万艾可上市之前,全球只有少数几种ED治疗药。1998年3月,万艾可在美国被当作处方药销售后,ED市场被彻底颠覆。此后,万艾可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及地区先后上市,并为辉瑞每年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辉瑞如何在中国取得“伟哥”的专利保护权?

1994年,辉瑞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万艾可的发明专利,专利核心为该药物主要有效成分“西地那非”(Sildenafil)的生产方式。随后,辉瑞成功获得制剂工艺方面的专利保 护。

不过,由于该项申请早于1994年中国新专利法的出台,辉瑞未能在华获得万艾可的应用专利权。针对此漏洞,中国多家企业开始对万艾可的主要成分“西地那非”进行研发,部分企业甚至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2000年7月,万艾可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市场,并申请发明专利权。2001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授予万艾可发明专利权。与此同时,国内12家企业联名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请求宣告万艾可专利无效。2004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裁决,辉瑞的万艾可专利申请无效,理由是其说明书公开不够充分。

随后,辉瑞与上述12家企业展开了一场长达3年的专利拉锯战。2007年10月,北京市高级法院终审判决,辉瑞最终获得万艾可的发明专利权。这也意味着,自专利申请之日起(2000年),在未来14年内,除非获得辉瑞授权,否则中国的药物生产企业将不得生产万艾可。

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根据中国《专利法》规定,获得发明专利需具备以下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申请专利时,申请人须向专利局提交一份符合专利法法律形式要求的申请文件,其中就包括陈述发明技术实质的说明书,该内容要便于他人理解。事实上,只要依据这一说明书,其他研发企业就可制造出该产品。

“伟哥”专利到期,对辉瑞意味着什么?

随着万艾可在华专利保护到期,中国多家药企终于获得仿制机会。预计未来将有大量仿制药物涌入ED市场,这无疑会对辉瑞的销售和利润造成冲击。

2012 年5月,万艾可在韩国专利到期后,韩国市场即涌现出30多个仿制药品牌,而其售价仅为万艾可的四分之一。据医药咨询机构艾美仕(IMS Health)数据显示,韩国本土产品西力士(Cialis)的销量已超过万艾可。同样的情况在泰国也有发生,该国本土仿制药的售价只有万艾可的十分之一,这致使辉瑞公司销售锐减。

目前辉瑞在ED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

据艾美仕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ED市场主要被辉瑞的万艾可、礼来的希爱力(Cialis)和拜耳的艾力达(Levitra)等国际制药巨头瓜分。2013年这三家企业在中国27个城市的市场份额分别为:万艾可58.8%、希爱力34.6%、艾力达6.6%。

对辉瑞来说,除了要面对来自国际制药巨头的竞争外,中国本土药企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截至目前,已有广药白云山、地奥集团、江苏联环药业及四川源基制药等11家中国企业参与申报西地那非仿制药。其中,河南天方药业的枸橼酸西地那非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取得临床用药资格,广药白云山版“伟哥”的合成工艺更获得国家专利。

ED治疗市场的未来前景如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患有障碍的男性约为10%。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ED患者的比例为15%至16%,就总数而言超过1亿。以此推算,中国ED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600亿至1000亿元。

不过,由于目前中国男性ED就诊率较低,该市场并未完全打开。随着未来ED治疗知识的普及,就诊率有望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此外,目前万艾可、希爱力和艾力达三种首选药在中国ED市场所占规模尚不足1%。因此,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ED治疗企业的前景都非常广阔。

辉瑞如何弥补因“伟哥”专利失效带来的损失?

由于万艾可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保护即将到期,辉瑞已提前做出应对举措。在欧洲市场,辉瑞率先推出万艾可“经济版”,售价在每粒2.08至6.25欧元,而此前价格为10.3至14.96欧元之间。

此外,为应对仿制药和假冒“伟哥”的网上销售,辉瑞于近日在美国开辟了电商渠道,万艾可 100毫克片剂的批发价为22美元,促销计划还包括顾客首次预订三片免费、第二次预订打七折等。

尽管辉瑞目前在中国市场尚未采取上述举措,但仍可尝试推出新产品、申请新的适应证、抢先生产首仿药,甚至收购新公司等,而这些都是跨国企业应对产品专利保护到期的常见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