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障学生“四权” 增强教学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思维创造的过程。”为此,我们积极尝试,发现只要在课堂上保障学生拥有“任务知情权、自主探究权、话语交流权、师生平等权”,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保障学生任务知情权,激发求知兴趣
“诸多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存在不少学生‘陪读’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的方面没有明确重点,学的方面没有把握目标。”
曾经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三组人,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村子。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还知道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结果是第三组的人最先到达目的地。
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时,会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要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先把本节课将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克服什么困难告诉学生――出示自学重点和自学提示,鼓励学生把注意力和意志力集中在解决自学重点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苏教版“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四年级下册第39~40页)为例(下同),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中括号;了解中括号的意义;学会用带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例题: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人数的2倍,合唱组84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倍?
教师出示自学重点:尝试用中括号“[ ]”列综合算式,并会正确计算。在学生默读两遍的基础上,随后出示了5个自学提示:
1.根据情境图,列出分步算式来解决问题。答案:8+6=14(人),14×2=28(人),84÷28=3。
2.尝试将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答案:84÷(8+6)×2=12。
3.比较两种算式的结果,寻找原因并在小组里交流。
4.在综合算式中加入中括号,使综合算式符合题目的数量关系。答案:84÷[(8+6)×2]=3。
5.请说出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学习,感到不克服困难就不得安心,而克服困难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趣的劳动,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跟随着自学提示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当完成自学提示时,就解决了自学重点,达到了掌握新知的目的。
二、保障学生自主探究权,体验探索新知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为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时,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方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本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办法,却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最终造成很多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活泼、求知欲望强,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呆板,对知识漠不关心。因此,《纲要》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致力于课堂效率的优化与提高,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形成其良好的学习方法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当自学重点和自学提示一出现,每个学生都神情专注,短暂的疑惑后,每个人都能很快地自学自悟,深入思考。在上例中,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很快解决了第1、第2个自学提示,当发现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不同时,就产生了疑惑。学生此时面临困难,在深思的基础上积极探寻。而完成自学提示4,是学生建构新知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个学生都会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当他发现自己加了中括号后,计算结果符合题意时,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完成自学提示5时,正是学生获得顿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火光照亮了――原来中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紧张的劳动之后,学生会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学习的过程,会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发现带来的一次次喜悦,是智力发展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一次次成功的探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形成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
三、保障学生话语交流权,调动学习积极性
《纲要》指出:“教学中要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和个别指导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探究、合作,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课堂时间有限,一些问题的解答通常都是少数学得快的优生在展示,很多学生只能做旁听者,长此以往,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们安排了很长时间的小组学习,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在上例中,对自学提示3,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怎样证实自己的理由呢?我们让小组成员讨论。以下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能力较强的组长A对D说:“请你先说。”D展示自己列的两道算式。A问他:“你找出计算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了?”D答:“我觉得不能列综合算式。”(这时组员B和C在认真聆听)A问C:“你说呢?”C答:“我同意他列的两道算式,但我觉得可以列综合算式,不过要再加一个小括号。”A问B:“你说呢?”B答:“我同意C的说法,问题是在一道综合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到底先算哪个小括号要搞清楚。”A对D说:“这道题中应先算哪组?再算哪组?你来说。”D说完,A又问C:“第一个小括号加在哪?第二个小括号加在哪?能不能不用两个小括号呢?”C说:“咦,刚才在自学提示中,老师教我们认识的新符号是‘[ ]’,能不能试一试?”A说:“好呀,让我们一起用中括号列综合算式吧。”
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话语权,都有展示观点和才能的机会。由于每个学生都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讨论,所以大家都不会感到竞争的威胁存在,就不会担心有人贬低、嘲笑自己;课堂上流露着倾听、关心、帮助的真挚情感,求知识、学本领的过程成了同伴情感交流的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保障师生平等权,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者自居,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达到师生交往顺畅,教师必须走进学生中,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课堂上,教师总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掂量,引导学生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在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
在上例中,学生自学第1、第2个提示时,教师会在学生中巡视,尤其关注学困生,提示他们看清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关系;在学生思考两种算式的结果不同是何原因时,教师不时地听听学生的想法,但不作答;在小组讨论时,深入到小组中间,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学生尝试用中括号列综合算式时,关注大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中括号加的位置要符合题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中或认真聆听,或低语指导,或积极评价。学生感受更多的是教师始终和自己一起学习,自己努力探索的过程一直受到教师关注,学习起来更有劲头。尤其是在总结新知识时,教师的答案来自学生探索和交流的结果,这让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而教师的平等相待、真心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和谐,学生求知的信心更强烈。
教师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能保障好学生的“四权”,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带着目标潜心自学,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达到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