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作责任意识:意蕴、反应机制和实践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写作责任意识出现缺失。主要表现为:写作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素材的能力,材取非道德的生活,导致非道德的认知;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痞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出于一己之私指斥天地、谩骂诅咒,或者放大社会问题,以偏概全,暴露其错误的世界观;情感偏激、无端攻击他人人格,造谣生事、无中生有等,凸显其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卑微。这种写作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现象,已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制约着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揭示写作责任意识的意蕴,研究写作责任意识的反应机制,探讨写作责任意识的实践策略,已迫在眉睫。
一、写作责任意识的意蕴
关于写作责任意识这一概念,许多专家、学者业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没有形成一致性结论。马正平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圣贤们赋予了文章以“个体生命的存在功能”,具有现实生命永恒的理想价值;写作者应把自身道德人格心灵境界的培养视为最基础的任务,把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道德的养成放在首要地位,这种注重人格心灵塑造,注重精神价值养成作为主要写作目的,[1]突显的是写作的社会责任和生命个体成长的责任意识。学者张声怡和刘九州认为,古人为文的目的是“言志”“尽情”“载道”“立政”“适事”等,那么,为文应当“为世用”“为理”“明道”,应当“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做,不为文而做”,[2]强调的是“有为而作”的社会责任意识。现当作理论突破了“代圣人立言”“文以载道”的思想桎梏,提倡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3]等等,凸显的是基于生活积淀的真实写作、负责任地写作、个性化写作、规范写作、创造性写作等写作主体素质提升的责任意识。综合学者观点,我们认为,写作责任意识是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是作者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照下,对生命主体基于“生存秩序的憧憬与建构”[4]而从事的写作动机、构思、选材组材、行文表达、意蕴呈现、文章修改等写作内容,所进行的审视、矫正、提炼、完善等的道德、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心理活动。它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两大方面。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美学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历史意识、家国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等。个人责任意识:真实写作意识、修炼品格意识、辨证思考意识、主体成长意识、敢于担当意识、写作规范意识、能力提升意识等。其内容主要指向是:首先,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坚持正确的写作导向;其次,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再次,对社会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次之,对历史负责,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拒绝消极和虚无的思想;次之,对文字符号负责,能规范、准确的表情达意;最后,对自己负责,坚持在写作中修炼品格,提升人生境界。[5]
二、写作动机和写作责任意识关系
关于写作动机,古人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动机理论,如“发愤著述”说、“”说、“著文自娱”、“不平则鸣”、“穷愁著书”说、“泄愤”“怨毒”说、“娱己”“自快”说、“遣兴”“悦情”说、“恬神”说等[6],从而形成了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理论系统。写作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形式,是生命“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写作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观照,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知、欲求、情感和意志在客观世界中肯定和实现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物化。因此,凡为人所反映的或创造的对象世界里,都无例外地渗透着人的主体意识,体现着人的认知、欲求、情感、意志等,也应该体现出一种责任意识。中外的写作理论一致认为,主观的写作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完全统一:纯正的写作动机不一定产生良好的写作效果,驳杂的写作动机肯定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之所以如此,与文章的选材、内容、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意蕴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证文章效果呈现“正能量”,需要有一个监控机制,即从写作动机,到布局谋篇、选材组材、行文、内容表达、文章修改等,都要进行反复地审视和修改,以臻于完美。而审视所依据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责任意识。
因此,修炼高品质的写作责任意识攸关写作的质量和功效。它促使写作者着力获得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的积淀和陶冶,培养高远、空灵和博大的主体境界;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为社会和人生奔走呼号,为未来呐喊助威;着重培养观察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提升主体素质;追求自由写作、有个性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真实表达、真情表达、规范表达、负责任表达,努力建构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秩序、发育人的本质。
三、写作责任意识的发生机制:审视―评估―矫正-优化
写作主体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应对即将“物化”或正在“物化”的成果反复地进行前瞻性评估,预设写作将产生的功用――作用、影响、意义和后果等,并能在反复的调整、增删中逐渐完善,优化写作成果,以期能彰显最大的写作功效,充分释放“正能量”,消减或消除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个反复评估和修改的过程就是作者的责任意识外化的过程。写作责任意识的发生机制共分三级。具体如图所示:
一级优化阶段:构思酝酿。当写作者对应着自己生命存在的生态有所感,产生写作动机,就要考虑选材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立意,然后就要思考布局谋篇问题。文章的思维轮廓基本成型时,就要用写作责任意识初步审视一下,写作动机和命意是否驳杂,所选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布局谋篇能否表达胸臆,文章形成后估计会产生怎样的功效等。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对思维方案雏形进行适度矫正。
二级优化阶段:写作过程。是写作思维方案雏形的物化过程。作者依照构思的草案进行写作,但不是固守既定的既有的构思,而是在不断地调整、增删、丰富、完善中扩展式写作:一方面,随着作者思维的深入,内容、思路要进行反复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是作者自觉地用写作责任意识进行反复的理性审视,及时删除驳杂成分,丰富合理因素。这两种心理活动几乎是同步进行并维系整个写作过程,但是后者对前者起支配地位。
三级优化阶段:初稿修改。是对思维物化的成果进行反复修改,覆盖写作的所有环节和诸多的写作元素。作者立足于写作责任意识,分别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对上述内容进行反复审视、梳理,评估将会产生的成效,并依据评估的结果对文章各环节进行认真的矫正、提炼、优化和升华,以臻于完美。
四、写作责任意识的涵养策略
㈠树德立人、强化责任。写作的终极本质,不仅仅是反映生活、感物抒怀,更重要的是作者“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而已”[7]。而这种创建、缔造需要学生主体心灵素养(社会责任、思想素养、人格素养、心灵与思维空间)的培养。学生只有获得了人格、修养、精神、性灵方面的陶冶、积淀,涵养成高远、空灵、博大的主体境界,蕴含浩然大气的品质,才能写作负责任的“经世致用”文章。主要策略:⑴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辩证统一于一体,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深刻影响生命的发育的状态和生命成长历程。在此基础上,才能以符合时代和历史内涵的审美视角,以博大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拥抱火热的生活,为社稷和天下苍生奋笔疾书;才能直面人生百态,学会分析、归纳,学会评价、批判;与时代同冷暖共呼吸,歌唱真善美,鞭挞假丑恶。⑵引导学生形成写作道德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美国作家托马斯・摩尔的说过:“人生的过程永远是灵魂的关注过程,也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完美的过程。”对灵魂的关注过程实质上是对生命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观照,对人的灵魂自我修养和完善的观照。而这种对灵魂的观照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强调思想的纯粹、圣洁、真诚、启迪、抚慰、通达和崇高、尊严、自信。表现在写作的自觉意识上,这种灵魂观照的鲜明特点是:坚守立场,真正担负起社会历史责任;坚守灵魂,绝不是宣泄不满、为所欲为;明确各种社会规范,负责任写作。如此,文章既有思想的深邃,认知的闪光,教化的清润,审美的兴感,娱乐的快慰,同时也有个人的心灵发现心灵倾诉,语言风格和气韵文采。因此,要引导学生努力涵养写作道德的自觉意识。其次,强化写作道德的自律意识,时刻以理性思维审视并反省自己的写作状态和结果,张扬美善、扬弃芜杂,净化灵魂,以高度的责任感维护写作的尊严、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对写作文化高度的神圣感和崇高感,真实写作、创造性写作。⑶修炼、涵养深邃的思想。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写作的功用就是要表达深刻的思想以启迪人,鼓励人,促进人,发展人。文章要有真知灼见,发人所未发;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黄沙披尽,洞幽烛微,悟得深邃的哲理;敢于振臂一呼,为天下苍生呐喊。要注重实践,历练人生;深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深刻观察世相,形成独到认知;博览群书、培育人文情怀;扬弃小我和狭隘意识,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俯瞰世态万象,“为天地立人,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立德与树人、做人与作文,人品与文品形成和谐统一,就会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㈡科学选材、表达得当
现代反应理论认为,文章作为一种意识,是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反应,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或模仿再现,这是为人类意识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出于类本性,总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欲求、情感、意志,在客观世界中肯定自己,实现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物化。因此,文章必须科学选材、巧妙表达。主要策略:首先引导学生应善于围绕要表达的主题科学“吸材、聚材和选材”[8]。首先,面对芜杂纷繁的的人生世态万象,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善于甄别材料的内涵和性质,抓取能反映(折射)时代本质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典型事件(材料),扬弃孤立的、片面的、浅薄的非典型性事件(材料);撷取能发人深思、启人振奋、催人奋进的典型性事件(材料),扬弃消极的、颓废的、芜杂的、虚无的非典型性事件(材料)。其次,对初选的材料还要进行第二次的“提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所选材料能完美诠释所要表达的主题,不能残留芜杂的元素;材料所诠释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切合时代和社会主流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潮,能有补于社会和人生。⑵用适切的形式完美表达深刻思想。首先,依据表达的需要,选用适宜的文体――记叙、议论、说明或其他文体,特征鲜明、疆界明晰,杜绝“非驴非马”、文体不明;其次,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等设计要和谐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不能东拉西扯、支离破碎、引喻失义、表达失当;再次,表达形式要有独创性,彰显写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的认识,不能抄袭套作、蹈袭他人、装腔作势、人云亦云;最后,表达要充分展示写作主体的的写作个性和真实的审美体验以及情感流变,反对隐蔽主体、逃避现实。
㈢涵咏经典、勤于练笔
涵咏经典。经典文本是人类优秀的文化瑰宝,往往承载着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感思、追寻与弘扬,具有“普世”价值;以典范的样式凸显了写作主体精神的境界和人格的品位,成为后学自我完善的标杆和文化创造的指南。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和熏陶,可以使学生建构起独特而高远的心灵图景,积聚文化创造的心灵动力和精神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王蒙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道:“读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通过书发现世界,发现人生……一个人总要找到几本适合自己的书,因为他们能给生命以深刻和美丽。”而“经典作品是沙里淘金的产物,是被时间和读者选择过的,希望青年学生还是要多多接触,多多熟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因此,要充分利用经典作品的规范性、人文性、永恒性价值,培养学生经典作品阅读的良好习惯。依据学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通盘安排;每学年、每学期、每月、每周读什么、怎么读都要有合理筹划;阅读时一定要做读书札记,及时记录好的语段、思考、感悟等;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要重点精读几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要细细研读,反复玩味,就能升华为人生的文化储备和写作优秀经验。通过对经典的整体感悟,涵咏体味,不断加厚、刷新自己的人生底色的同时,文章也会变得厚重,散发灵性的光辉,充盈鲜活的思想。同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立意、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解析,切切实实给学生在写作上提供一定的写作规律和规范,从而强化写作责任意识和写作规范意识。
勤于练笔。中外很多文坛的大家巨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勤于练笔,不仅是练文章技巧,还是要磨练思想,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人生境界。因此,要写出一手好文章,就必须狠下苦功,勤于写作。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素材和感思;坚持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观察世态人情,关注热点问题,表达独到认识;坚持写读书报札记,汲取文学营养,感悟名家的普世情怀和伟岸的品格,丰富人文涵养,化为生命成长的“玉液琼浆”;积极参与各种文学笔会和“写作沙龙”活动,在群体性文学活动中,通过技艺切磋、交流争鸣等,明确写作责任、感悟写作规律,提升写作境界,从而实现做人与作文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7-59.
[2]张声怡・刘九州.中国古作理论述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03):96-1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4][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6]陆桂生.文责自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8-111.
[7]吴建民.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生命学阐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19-23.
[8]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24.
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B-b/2015/02/059。
徐永生,特级教师,刘彤,教研员,现居江苏省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