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道德教育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道德教育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毛唯维: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101班

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行政管理101班

林荣锋:浙江师范大学 数理信息学院 数学102班

摘 要: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包括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行为规则和法规意识。我国教育的探索中认识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理性的学习,体验式的道德教育越发重要,德育离开了情感就缺乏魅力,旨在通过情感介入而得到深刻的认识,并将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智慧,最终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

关键词: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 必要性 作用体现

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道德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生命智慧,道德教育就是一个涵养生命,提升人生命内涵的活动。现今社会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越发被得到认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告别学科式纯理论的道德教育,德育愈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试图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卷入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得到真正的道德认知,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的出现。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包括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和法规意识。而今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生命存在,把他们看作是等待灌输道德规范的“容器”;或者忘却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而只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培养。情感是指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对象过程中对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感受和体验。它在人的感性生活中起推动、中介、监控作用。①道德情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催化剂。②道德情感的产生有赖于道德教育中情感介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道德认识得到升华。

道德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知”、“情”、“信”、“意”、“行”。“知”即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于价值和规范的认识和习得,重视倡导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要让学生体验而开启情感之门,达到言行一致。“情”就是道德情感,是对人对事的真挚感情。而“信”就是道德信念,有了自己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判断标准。“意”即是道德意志,它是对于道德行为的一种保障。“行”即道德行为,是一种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知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的出现,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情感体验在德育中的必要性

现实中的道德教育一度忽视和扭曲德育的真正生命价值,道德教育对象被当作工具打造,其生命尊严得不到尊重,甚至出现体罚、虐待生命的现象。我们不能够先验地否认,对惩罚的恐惧能够对某些意志产生一种清醒作用。然而,这既非是惩罚所独有的理由,甚至连主要理由都不是。就我们能够具体说明的角度而言,惩罚可以机械训练孩子避免某些行为,但是,就能够使孩子卷入不端行为的前提条件而言,惩罚并不能诱导出一种向善的相反倾向。③灌输性的道德教育也只是将学生作为接受对象,而忽视了行为的输出,导致“知行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只是片面摄取理论知识,只达到知道或者理解的境界,而远非内化的知识,故其输出的行为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教育绝非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需要情感介入而得以升华。

情感教育是德育的一个老话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德育的老生常谈。“动之以情”主要是德育中教师能够善于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活动,如兴趣、动机、情感等,以便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亚里士多德为人的本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人就是逻各斯的生物。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这个定义成为一种规范的定义,它表明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人由于能够思维而同一切其他动物区别。西方文化以理性定义人,德育由于受到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理性与逻辑占了语言的解释,德育的理性语言一统天下。谈情感教育需要回归东方文化的传统。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爱人的情感,无此心就不是人,东方文化是以情感定义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爱情感就在人心中,就是人的良知。在德育中有一句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育无论怎样改革 ,都离不开情和爱。④理和情均是道德教育实施的手段即方式。在现行的道德教育中学科化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德育的主要方式,然而也正是由于学科化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学生德育主体的失落,学生大多形成了对于道德规范的顺从而缺失了自主性。因此,在引导学生认知真善美的过程中要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清学生德育认知的兴奋点、困惑点,找准切入点,进而引导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方向。

三、 情感体验在德育中的作用体现

人的一切行为表现和事件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而道德行为中的情感体现尤为突出。德育的情感性是道德本身的情感性所决定的,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也不能没有情感的激励。⑤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动机。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是道德认知,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行为。因此,德育过程中,情感起着核心作用,道德教育必须遵循情感性原则,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认知过程中情感介入,情感的介入促使学生产生共鸣,对于行为和事件有一个真假美丑善恶的判断,落实到做与不做。从而使人成为有道德智慧和道德观念的人,为终身幸福做好铺垫。

教育把德育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⑥道德教育中理论的灌输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而情感的介入往往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效果,此种情感虽然不是学生直接生活体验所得,但是依旧具有身在其中的感触,学生的感受真切真实。而载着情感的课堂往往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是有魅力的课堂。

我国现今的道德教育存在“知行脱节”的突出问题。其中“知”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行”的实施以及质量。道德教育中学生对于法律规范、行为规范等仅仅停留在知道的知识或是理解的知识,未成为内化的知识。学科化的道德教育往往造成学生德育主体的失落,学科化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在体验,忽视学生于受教中情感的卷入。道德教育重视情感体验利于将道德知识内化,从而发自内心地付诸实践。(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② 王如才,《主体体验 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③ 爱弥尓.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④ 孙迎光,《诗意德育》[M],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5月出版。

⑤ 连瑞庆 马成瑞,《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⑥ 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教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年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