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乡土建筑特点与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乡土建筑特点与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村庄得到了新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布局散乱道路崎岖逐步变成了房屋整齐,道路宽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都套用了一种模式,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了乡土的本应赋予的那种纯朴和与众不同。乡土建筑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来,与周围的景观时常会体现出格格不入。乡土建筑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乡土建筑 特点 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村庄得到了新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布局散乱道路崎岖逐步变成了房屋整齐,道路宽阔。但是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都套用了一种模式,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了乡土的本应赋予的那种纯朴和与众不同。乡土建筑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来,与周围的景观时常会体现出格格不入。乡土建筑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一、乡土建筑的特点

“乡土建筑就是农村的建筑,它们土生土长在乡村,所以称为乡土建筑”。乡土建筑历经战火、动荡和社会变迁,建于清中叶以前的乡土建筑留存于世的数量较少,现存的多建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

乡土建筑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乡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占据数量优势。乡土建筑是与广大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市民和乡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的建筑。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这些人群都是社会的主体成员,是社会中的最大多数。因此,乡土建筑的建造数量也是最多的,它以传统民居为代表,还包括宗祠、寺庙、戏台、店铺、书院、学堂等诸多的民间建筑类型。散布在我国乡村,分布广且数量大。

(二)乡土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特征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乡土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它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艺,并适应当地特定的地质地形、气候生态、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是民居,西北的窑洞和西南的吊脚楼相去甚远;同是商人营建的住宅,山西晋商的古朴凝重,江南徽商的却是清逸秀丽。

(三)乡土建筑的建筑风格呈现多样性。传统的官式建筑具有全国大一统的模式,乡土建筑则体现出了建筑技艺和风格的多样性。同样是木构架庭院式布局的民居,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浙江的天井院以及闽粤的天井院,在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上大相径庭。有些乡土建筑甚至超出了传统建筑一般常用的木构架模式,形成干阑、井干、窑洞、土楼、碉楼、毡包等非木构架的建筑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内容。

(四)乡土建筑一般以村落聚居的形态存在。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乡村往往是按血缘形成的一个家族的聚居地。相当长时间内的二元制社会经济体系,使我国乡村在生活、文化、建筑等各方面与城市泾渭分明,乡村作为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单元,始终保持着小农经营、世代聚居的特点,人口流动相对较小,活动范围受到局限,大家遵守着共同的乡规民约,这是我国古村落较少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相当一部分古村落较好地保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二、乡土建筑的价值

乡土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具有双重财富,即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这两类财富的价值均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得以体现。乡土建筑印证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其建筑规划布局取法自然,其中不乏雕梁画栋的艺术精品,体现了生态、形态和情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徜徉其间,游客可以在欣赏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一体的美景的同时,体验乡村生活的别具风韵,感受乡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触摸先人的建筑技艺和智慧。无论是观赏游、体验游还是学术考察游,乡土筑都显示出巨大的旅游价值。

(一)乡土建筑是乡村文化的载体。

建筑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居住需要,乡土建筑营建的首先是一个生活场所,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在这里,感情和利益相融合,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民风,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行为礼仪,这些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乡村文化都保存在乡土建筑这一独特的载体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改善依附于建筑而实现,通过建筑来演绎自己的文化理念。徽商民居和晋商民居都外筑高墙,对雨水的处理都是“四水归堂”,这种乡土建筑不仅起到很好的防御功能,还体现了商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心态。乡土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映往往比文字记载更为直接,也更容易把握,由于其与城市文明的差异性和文化的相通性,对旅游者往往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乡土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乡土建筑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场所,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所遭受的生存危险比城市大许多,所以乡土建筑更注重山水相依。在满足生产、生活之后,人们对居住环境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建筑选址、布局以及装饰等各方面都投射出了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如安徽宏村的卧牛形象包含着“水系蓝图”、四川罗城的船形布局寓意“船行水上、一帆风顺”,浙江诸葛村的八卦布局更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特质。这些乡土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对今天人们如何认识和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乡土建筑中不乏宝贵的艺术精品。

乡土建筑不像官式建筑那样具有宏大的规模和统一的形制,从总体上而言,技艺也不如城市建筑中宫殿、坛庙那样复杂和精湛,但是乡土建筑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在建筑形象和建筑装饰上更能汲取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养分,特别是在一些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乡土建筑不能建造得富丽堂皇,只能另辟蹊径,走出了以普通建筑构件与外界自然环境相通的路子,在布局、形制、装饰等方面不乏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如安徽宏村承志堂素有“民间故宫”之称,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则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

三、乡土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乡土建筑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乡土建筑的文化信息和历史性也正在消失。乡土建筑保护工作动态变化大,又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乡土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一)保护为先,合理利用。我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也是乡土建筑保护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进行利用,徒增负担不利于保护,而利用不好则会对乡土建筑造成损害。目前对乡土建筑的利用主要是研究和旅游两方面。乡土村落保护的经济目的目前只能从旅游中得出,在发展旅游中体现乡土建筑的价值,通过发展旅游获取一定收益,促进乡土建筑保护。同时乡土建筑十分脆弱,旅游承载力有限,旅游质量还与乡村幽静的氛围息息相关,应避免违背保护则过度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测算其旅游承载力并控制游人的进入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府在乡土建筑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政府牵头才能组织跨学科、跨行业的人员对乡土建筑价值进行评估,并对其保护开发进行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一些跨地区的合作,也有赖于政府的推动,如徽州,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圈,在自然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建筑形制保护上,安徽和江西两省之间的研究成果共享、跨地域协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作为基层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乡土建筑保护及促进合理利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使乡土建筑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乡土建筑保护法制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