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河鲈寄生虫生态学释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河鲈寄生虫生态学释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体长组为20~25cm,扩散性指标I∮<1,说明复口吸虫在20~25cm的宿主种群中分布的聚集程度较弱。方均比(S2/X)和平均拥挤度M*的值在体长10~25cm的河鲈中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降低,而负二项参数K值则与体长的增大成正比,说明复口吸虫在宿主种群中分布的聚集程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降低。不同体长组的三枝钩绦虫在河鲈中的种群空间分布三枝钩绦虫种群在河鲈种群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可通过表2和表4各参数描述,河鲈体长小于10cm的宿主种群中,方均比(S2/X)等于1,说明三枝钩绦虫在小于10cm的宿主种群中呈现随机分布。在其它体长组的鱼群中,方均比(S2/X)均大于1,负二项参数K值大于0,说明三枝钩绦虫在体长大于10cm的各体长组的河鲈种群中,均呈现聚集分布。方均比(S2/X)和平均拥挤度M*的值在体长10~20cm范围内的河鲈中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大,而负二项参数K值降低,说明三枝沟绦虫在此体长组的宿主中分布的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加,其中在15~20cm体长组的扩散性指标I∮大于1,说明三枝钩绦虫在15~20cm体长组的宿主群落中分布的聚集强度最强。在体长20cm以上的河鲈中方均比(S2/X)和平均拥挤度M*的值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降低,而负二项参数K值升高,说明三枝钩绦虫在20cm以上宿主种群中分布的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增加而降低。

河鲈寄生虫虫类组成特点河鲈感染的寄生虫较多,国内对河鲈的寄生虫感染情况有过零散报道[16]。此次研究通过对171尾河鲈感染寄生虫情况的统计,复口吸虫的年感染率为32.75%,三枝钩绦虫的年感染率为10.53%,其余虫种均低于5%,所以复口吸虫和三枝钩绦虫为河鲈寄生虫种群的核心种。这2种寄生虫除在河鲈体内发现外,在其它鱼类也有寄生,属多宿主寄生虫。3.2复口吸虫在河鲈体内季节动态复口吸虫(Diplostomum)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吸虫亚纲(Digenea)、号鸟形目(Strigeiformes)、双穴科(Diplostomatidae)、复口吸虫属(Diplostomum)。是鱼类的一种常见寄生虫,复口吸虫生活史经过虫卵(Egg)、毛蚴(Miracidium)、胞蚴(Sporocyst)、尾蚴(Cercaria)、后囊蚴(Metacercaria)和成虫(Adult)阶段,其中囊蚴(Diplostomule)和后囊蚴(Metacercaria)可严重危害作为第二中间寄主的鱼类,其成虫寄生于多种食鱼鸟的小肠中,产卵孵化成毛蚴后,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繁殖生成大量胞蚴,胞蚴成熟后在螺体内释放出大量尾蚴,侵入第二中间宿主鱼类(多为鲤科鱼类)体内发育成囊蚴,移行至眼球发育为后囊蚴,大量感染时可导致鱼患白内障,甚至死亡[18]。复口吸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均有分布,全世界已报道的种类超过40种,在我国已报道3种,即:湖北复口吸虫(D.heupehensis)、倪氏复口吸虫(D.neidashui)和山西复口吸虫(D.shanxinsis)[19~21]。在自然或养殖条件下,复口吸虫对鱼类种群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平均丰度、感染强度及感染率均在夏、秋季最高,但全年的感染率都稳定在95%~100%[22]。研究调查结果与前人略有不同,复口吸虫感染率在夏、秋季最高,冬季次之,春季未发现感染;感染强度呈现递增趋势,冬季最高。这种差异除了与额河水域温度有关,还受食鱼鸟类的迁移活动及复口吸虫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影响。但是不同季节中寄生虫感染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寄生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是寄生虫、宿主及环境三方面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综合表现。研究中,额河河鲈体内复口吸虫的季节动态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3]。此次检出的复口吸虫经形态学鉴定为倪氏复口吸虫,由于额尔齐斯河地域的特殊性及该虫感染的普遍性,后续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故此次未定种进行分类。

河鲈感染复口吸虫空间分布河鲈体长小于10cm的宿主种群中不存在对复口吸虫的感染。复口吸虫在宿主种群中呈现聚集分布,在10~15cm的宿主种群中分布的聚集程度最强,在20~25cm的宿主种群中聚集程度较弱。上述特点与河鲈的年龄,眼球大小,免疫力等因素有关,而体长是反映鱼类年龄的一个重要参数。10cm以下河鲈由于眼球较小,严重感染复口吸虫幼虫后可能死亡或者被捕食而被淘汰,故研究调查捕捞的10cm以下河鲈(幼年)均未发现复口吸虫的感染。而体型在10~15cm的河鲈(青年)中,由于体型适中,眼球晶状体中营养物质丰富,导致复口吸虫大量感染,感染强度达到最大。在15~20cm的河鲈(中年)中,由于河鲈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免疫力的提高,复口吸虫的感染强度开始下降,但由于复口吸虫特殊的寄生部位具有累积效应,使得感染率呈现递增趋势。在20~25cm的河鲈(老年)中,由于免疫力和对水环境的适应性下降,再者眼球晶状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复口吸虫逐渐减少,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呈现递减趋势。河鲈感染三枝钩绦虫空间分布河鲈体长小于10cm的河鲈(幼年)中呈现随机分布。三枝钩绦虫在体长大于10cm的河鲈(青年)种群中,均呈现聚集分布。

三枝沟绦虫在大于10cm的河鲈(中年)中分布的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加,其中在15~20cm的河鲈(老年)中分布的聚集强度最强。三枝钩绦虫在20cm以上宿主种群中分布的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增加而降低。上述特点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三枝钩绦虫寄生在宿主消化道内,本身具有累积的过程,其次随着河鲈的增长,进食量也随之增大,使得感染三枝钩绦虫的机会相应增加,因此三枝钩绦虫在河鲈体内的感染强度会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大而呈现上升趋势。老年鱼由于机体各方面素质下降,故感染率也降低,由图4表现为少量的宿主感染较大量的三枝钩绦虫。这是宿主与寄生蠕虫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这种分布类型使得寄生虫对宿主种群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28],对宿主种群和寄生虫种群都有利[29]。

作者:贾舒安 朱梦莹 王娜 郝翠兰 焦丽 秦莉 岳城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