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的要素特质角度出发,结合高职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探索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05-02

一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要求“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创造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并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特点,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性的认识,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基本素质和能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根本功能。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思维方式僵化偏执、独立思辨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创新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潜在能力的迸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组成,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事实上,人的智力差异是很小的,能否成为创新人才更多取决于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高尚品德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的《情感智力》一书认为: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由智能竞争转化为非智力因素的竞争,由智商衡量的智能因素实际上或许不如一度被人们所忽视的非智力因素重要。功利性教育恰恰违背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扼杀了人与生俱来的创新天赋。所以,创新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使其智力获得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意志力、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与和谐发展。

三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创新人才来说,必须充分认识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现代的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遵循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

1.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转变单纯的“工具人”的培养目标,确立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教育课程的质量,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培养的立体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体现开放性、民主性,规范专业课、增加选修课、优化活动课,对品德、心理、音乐、美术、诗歌、体育等有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课程给予充分重视,强调人格的完整性,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俄克拉荷马基督教大学校长迈克・奥尼尔认为:“过度的专业化妨碍创新。”鼓励培养T型人才,即具有广博的通识教育基础,但在某个领域能钻得很深的人才。

2.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给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积极采取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和实践教学等方法,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譬如,问题驱动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习过程由单向走向双向,从强调传授、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辨能力。小组合作法,也称为团体(队)合作法。由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人组合的小团体,在多向思维交流中进行探究学习,在不同领域探讨和争论问题,有利于每一个成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创新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集体交流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是在讨论中实现的。实践教学法,高职院校结合办学特点,如学工交替、生活体验等模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操作、多思考,勇于探索,激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重现力、感染力,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求知欲,实现教学过程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帮助学生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

3.质量监控考核体系

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不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培养目标、方式方法上,尤其是在人才质量观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别,形成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标准的知识质量观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质量观转变。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考核体系,改变当前过于偏重具体技能训练和考查的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考核方面,确立“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原则。在考核内容方面,突出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成果、竞赛成绩、发表文章、发明创造等,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实行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的特点,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考卷与论文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建立适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激励机制。在构建学校自身的评价监控体系的同时,引入社会的评价监控机制,通过社会评价反馈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素质中最重要、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潜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创新教育师资建设除了提升教师基本能力外,应构建稳定而又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塑造自身创新人格,如社会责任感、创新毅力、创新激情、团队精神、诚信品德、创新勇气等。教师以自身的人格特质和卓越工作教育、感染学生。

5.创新环境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对于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的形成影响极大。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学术自由,鼓励创新,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建立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美化、净化校园自然环境,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探讨[J].理论前沿,2008(3)

[2]吴学东、梁国钊.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