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先购买 再收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先购买 再收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罗森布鲁姆(Rosenblum)夫妇坚信,马塞尔・杜尚的先锋艺术其实是在诠释一个道理:艺术其实是一个从随心所欲到探索认知的绝妙过程。

作为欧洲的电子零售业中赫赫有名的巨子、欧洲电子商品网上零售商Pixmania的创始人,斯蒂文・罗森布鲁姆(Steve Rosenblum)更乐于与自己的夫人佳兰(Chiara)一道,以当代艺术收藏家罗森布鲁姆夫妇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眼前。被福布斯评为“世界上12个最有权力的收藏家”的罗森布鲁姆夫妇,收藏有包括亚伦・加力(Aaron Curry)、安得烈・达德逊(Andrew Dadson)、塔玛哈尔・佩恩(Tamar Halpern)等年轻艺术家的抽象作品。

尽管与当代艺术亲密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罗森布鲁姆夫妇已经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收藏体系。2010年10月,罗森布鲁姆夫妇在巴黎开办了名为“罗森布鲁姆收藏和朋友们”( Rosenblum Collection & Friends)的当代艺术馆,并用“生于炼狱”(Born in Dystopia)、“所见即所得”(WYSIWYG)等多个精彩的新锐当代艺术展赢得了业内外的一片赞扬。不仅因为这对夫妇慧眼独具的收藏下了众多优秀却不为他人注意的当代艺术品,更因为这对夫妇通过展览所展现出的对自己藏品的深层次理解和挖掘。

“刚开始只是盲目的购买,却在认知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变成了有目的性的收藏。”在由罗森布鲁姆夫妇创办的当代艺术馆内,这对夫妇兴奋地与自己的好友、澳洲年轻的艺术家尼克・奥博泽勒(Nick Oberthaler)分享着自己对于当代艺术品收藏的心得。罗森布鲁姆夫妇与自己所藏的作品的创作者们尽可能地进行沟通、交流,像尼克就与这对夫妇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罗森布鲁姆夫妇用“先购买再收藏”、“先做生意再交友”的简单话语,把百年前杜尚引领的艺术之风带进了今天的当代艺术收藏领域。

Q:在艺术界,有个问题可能已经被问过无数遍了,却仍然令人感到好奇。那就是人们为什么会收藏?而且收藏家为什么总会倾向于购买某个特定艺术家的作品?这种“情有独钟”的感觉背后,是不是包含着收藏者对于艺术家的好奇?

A: 首先我觉得所谓收藏家,通常都是从单纯性地、无意识地购买开始的,之后才开始进行有意识地收藏。也就是说,积累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收藏。这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购买特定艺术家的作品时,似乎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品背后所闪耀出来的艺术光芒,需要你用心去领会,但是能与你产生共鸣并能够吸引你去进一步了解的艺术品并不多。某位艺术家的某件作品吸引了你,也就是说这位艺术家的精神触碰到了你的“神”,因为每件艺术品都好似拥有一条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的线索,但却被那些心中有“神”的人发现了。我所说的“神”,不是指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一种好奇之“神”。通常,它会指引你暂停下来进行思考,找到特定艺术家在不同作品中留下的或相同或不同的精神主旨。

当然,收藏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你发现你并不了解你买回来的那些让你心动不已的作品。我有时也会问自己,既然我对自己买回来的艺术品抱有这么多的疑问,那我还需要拥有它吗?倘若只为了满足心中之“神”,去美术馆或者画廊看看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找找答案不就行了吗?不过当我从单纯地购买艺术品开始向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转换思路时,我惊讶地体验到,收藏艺术品其实是一种实现内心旅程的方式。就像是去看心理医生时,躺在特定的长椅上,思考心理医生的特定问题一样,你的思考是极富针对性的,得到答案的过程也将是一个源自于内心震撼与深层思考的非凡体验。

Q:对于艺术家而言,拿到画布或画纸的时候,就像是拿到了一面镜子,往往具有一种强烈的互动体验。对于收藏者来讲,购买和收藏艺术品是否也会找到这种感觉?

A:其实对我而言,这种感觉更准确地应该是一种被吸引和被思考的过程。关于这方面,俄罗斯现代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就能给人们提供很多思考。德国的乔治・巴塞利兹则用自己的作品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作品是具有磁性的。当你欣赏这样的艺术品时,你会不自觉地为之感动,它甚至可能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精神冥想。而这种感受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因为你会很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你,很想找到准确的言词来形容那种特殊的感受。可正是这种奇妙的感受,促使我们不断收藏喜爱的艺术品,同时不断接触新锐的艺术家。

事实上,这种互动的感受其实同样存在于艺术品之间。当我们准备展览时,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东西让我们把某件艺术品一定放在另一件艺术品旁边。但你却知道每件艺术品之间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这就像是我们购买艺术品时,莫名就对某一件产生好感,这就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那种奇妙的互动感觉。

Q:当今的艺术作品往往喜欢表达艺术家对于社会、人生的疑惑,如果说收藏者与艺术品、艺术家之间有互动,那么您也时常能体会到作品中的这些疑惑吗?在选择艺术品作为收藏的时候,您有什么倾向性吗?

A:我们接触到的作品中,主要有政治性的和抽象性的两种。对于一件直白的政治性艺术品,其主题往往是很明确的,是具有肯定性的;对于一件抽象的艺术品来说,比如说安得烈・达德逊(Andrew Dadson)的“黑画”(black paintings)作品,就更具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收藏家,若收藏具有政治性的艺术品,就意味着收藏家在借此表达自己的某种政治倾向,而展览这些政治性艺术品很像是进行某种宣誓,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性。而抽象艺术品则可以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也没什么明确的或者特定的信息需要表达。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无论是收藏还是展览都更加青睐抽象艺术品的原因。因为我们更加看重这些可以引人思考,而且思考结果是仁者见仁的作品。

Q: 根据收藏家接触的经历,我发现有些收藏家并不喜欢与所藏艺术品的作者见面,甚至有些根系就不想知道所藏艺术品的作者是谁。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了解了艺术品作者之后,就会破坏掉艺术品的那种神秘感。当然,也有很多像您这样积极联系艺术家、乐于与艺术家交朋友的收藏家。那么对您来说,跟艺术家本人建立联系重要吗?

A:说实话,跟艺术家见面的确风险很大,因为你很可能会不太喜欢那个人,从而使你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不良的看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于跟艺术家们成为朋友,尽可能地多了解他们,尤其是当代艺术家,我们是一代人,我们会一起变老。这种朋友关系能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这远远比只见一次面来得更为深刻。而我们对于他们的支持,就是更加朋友式的支持。

每当看到那些年迈的收藏家与他们年龄相仿的艺术家那种相互倾慕的友情之后,我们都很受感动,收藏家在初识艺术家的时候,艺术家可能还名不见经传,但是在收藏家的注视和支持下,艺术家已经成长为知名甚至顶尖的人物,这种成长事实上也是收藏家的成长经历,能见证彼此的成长,这是一种多么非同寻常的友谊。同样,我们结交的年轻艺术家们,他们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沟通,你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一位艺术家是怎么思考的,这也有助于发现优秀作品。

Q:您购买的第一件艺术品是哪位艺术家的?那时你们考虑要与这位艺术家交朋友了吗?

A:第一件作品是瑞士装置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布切尔(Christoph Büchel)的,但我们至今都没有见过这位艺术家,可能是因为我们了解到这位艺术家很难相处,而且因为当时我们并没有明确自己收藏的态度。现在我们购买艺术品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了。尽管我们的收藏经历只有短短六七年的时间,但我们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收藏态度以及与艺术家相处的方式。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只收藏认识的艺术家的作品,今天我们仍旧喜爱里斯托夫・布切尔的作品,尤其是那件“爆破的容器”(blown-up container),但现在我们看待他作品的角度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我觉得,我们已经成熟了。

Q:今天,我的身份是采访者,不过,通常情况下,当我作为受访者时,我常常会设法逃避问题,亦或者不给予正面的回答。而在与其他艺术家沟通的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其实艺术家在与外界沟通的时候往往都是不忠实于自己的,当然艺术家不是有意要欺骗或者伪装,但是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精神就无法与他们的人统一起来。

A:是的。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收藏家,要积极去了解、探索艺术家更多真实面的原因。一般而言,与艺术家见面是一种驱散疑惑的途径,但是只见过一次,往往无法了解到艺术家创作的本质。当然任何一种关系在开始的时候双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艺术家和收藏家也不确定彼此要聊些什么,不过只要你乐于跟艺术家交朋友,随着了解的深入,你就越有可能探寻到本质的东西。

Q:从购买到收藏,您对艺术的体会一定是在逐步加深的,那么你觉得什么是收藏艺术品的关键?

A:沟通。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没有沟通,艺术品就不会存在。倘若艺术家整天待在画室里画画,不与人分享、沟通自己的作品,那么艺术品只对于艺术家本身有价值。举办展览则是我们让艺术品更好沟通的一种方式。在进行藏品展览前,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购藏了这些艺术品,但没有空间去展示,也就是把艺术品堆起来秘不示人,这就让这些艺术品失却了它们的价值。

就艺术来说,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就像某种浮夸、虚华的东西,生命不能只靠这些东西过活,但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了滋味。我承认,对于多数收藏家来说,艺术品不过是一件装饰物,或者是某种炫耀的本钱。而对于具有收藏原则的收藏家来说,为藏品举办展览可以把你的购买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因为展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还有金钱,而且,期间夹杂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能让你的生活完全变了样,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体验。最令人兴奋的是,在展览现场,你所崇敬的收藏家就站在你的藏品前驻足观看,并匆匆记下那些艺术家的名字。还有,能把一些艺术家介绍给人们,并让人们给予那些艺术家以鼓励,进而收藏他们的作品,这也很有意义。作品展览就像是在做接力赛,我们只是完成了我们的那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