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物治疗得到控制。

诊断

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可根据条件做以下检查,如任一结果阳性,可辅助诊断为支气管哮喘。①简易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日内变异率≥20%);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分期

急性发作期 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持续期 指患者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临床缓解期 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

分级

控制水平的分级 见表1。

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时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出现,偶尔也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直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表2)。

相关检查

肺功能测定

肺通气功能测定:是确诊哮喘和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峰流速(PEF)及变异率:利用简易峰流速仪测定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不典型哮喘患者的确诊和病情评估。

支气管激发试验:可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于不典型哮喘患者,可转有条件单位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以帮助确诊哮喘。

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判断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有助于哮喘诊断。

过敏原皮试 通过过敏原皮试可证实哮喘患者的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哮喘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也可帮助筛选适合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的患者。

鉴别诊断哮喘应注意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性病变等常见疾病相鉴别。

鉴别要点可参见表3。

此外,还应与支气管扩张、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等疾病相鉴别。

链接

1 简易PEF测定及变异率计算

测定方法受试者取立位,先平静呼吸数次,后深吸气到肺总量位,口含紧简易峰流速仪,然后立即以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用力呼气到残气位。记录指针刻度显示的PEF值,间隔5~10分钟后重复1次,至少测3次,取最大PEF值为每次测定值。每日清晨及睡前定时测定PEF,至少连续监测1周后,计算每日PEF变异率。

计算方法PEF日变异率=(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2]×100%。阳性判断标准:日变异率≥20%。

临床意义 ①不典型哮喘患者的确诊:PEF日变异率≥20%,是诊断哮喘的主要指标之一。②哮喘患者病情评估:许多哮喘患者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每天定时测定PEF有助于了解病情昼夜变化情况,评价病情轻重。在连续观察中,若PEF变异率增加或PEF得分曲线有进行性下降趋势,提示近期内可能有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的潜在危险。

2 支气管舒张试验

测定方法 受试者先测定基础(用药前)FEV(或PEF),然后用手揿式定量气雾剂(MDI)吸入200-400μg沙丁胺醇或其他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后15-20分钟重复测定FEV(或PEF),作为用药后FEV(或PEF)值。

计算方法

FEV(PEF)改善率=[用药后FEV(或PEF)-用药前FEV(或PEF)]/[用药前FEV(或PEF)]x100%。

阳性判断标准:改善率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以FEV,为测定指标者),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临床意义 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判断气流受限的可逆程度,有助于哮喘患者的诊断,也用作评价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

肺下界移动度

肺下界移动度,相当于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肺下界移动度的多寡与肋膈窦的大小有关,故不同部位肺下界移动度稍有差异,一般腋中线及腋后线上的移动度最大。

肺下界移动度减弱,见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肺不张等;此外,肺外疾病只要能引起呼吸运动减弱,均可造成肺下界移动度减弱,如呼吸肌麻痹、强直性脊柱炎、大量腹水和胃肠道胀气等。

常用操作方法

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站立于被检查者床旁。

协助被检查者解开衣扣,充分暴露胸壁。

平静呼吸下,于背部肩胛线上叩诊,叩出肺下界,做标记;嘱受检者作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继续向下叩,当由清音变浊音时,即为最低肺下界,做标记。

之后返回平静的呼吸状态,并叩出肺下界,再嘱受检者作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同时由下向上叩诊,直至浊音变清音时,即为最高的肺下界。

用直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为6-8m。

检查结束,协助被检查者整理好衣物。

注意事项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第7版《诊断学》记载,检查肺下界移动度的具体操作过程略有出入,但差别不大,按照哪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