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概念到体验的设计省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概念到体验的设计省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非营利国际组织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办了由东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Fumio Nanjo)策划的设计作品展“设计里外:生活・未来”。这次展览围绕香港各个设计领域的多位着名设计师在香港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他们对于未来生活天马行空的想法及创意。

设计里外:生活・未来”展介绍了活跃于香港设计领域的设计师,通过“未来生活”的主题,管窥他们所关注的设计命题、方法和风格特色。参展作品探讨如何认识时间和空间,思考未来居所所用物料和形式,研究环保交通工具的设计特色,利用传统工艺融入新设计之中。展览以活泼的场地布置,引领观者由室外展场走入艺术馆,展现了设计从概念的触发到亲身体验生活的过程。

身心对话未来时空

设计展品多以概念先行,是这次展览的特色之一。设计师带着对空间与科技的认识,尝试探讨心灵与未来时空的关系。

杨绮玲特别关注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她在2005年成立的LAByrinth运用了DNA的概念、显微及望远镜影像等元素建立品牌哲学。 在《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这件作品中,她在天花板上设置模拟人体DNA的白色球体,投影机投射变幻的影像于其上,让参观者感觉如置身太空。她这样介绍展品:我们的基因里面,紧扣着地球所有生命的历史。人对时空的认识会改变其对生命的看法,这件作品藉由都市空间、心灵空间与宇宙空间所产生的对比效果,营造出存在的不确定感。

陈仕芳是国际著名的灯光设计师,他的作品《双重变形》(Dual Transformation)是根据星体和自然循环等宇宙事物,创造出的一件纯视觉的作品。设计师以投影机在墙上打出圆形光球,当人们凝视间,光波改变,球体产生颜色的变化。作品的意念包括三种元素:持久、延续及进化。圆形代表着无限的空间,观赏的过程亦有如静观。

这两位设计师通过物理与心理学,反思现代人身处都环境下怎样去认识空间,思考身心与外物的关系。以上设计品虽非具有实际的功用,但其蕴含的讯息启发观者思考如何认知现在,构想未来。

何处是家园:离家与栖家

这次展览另一重要的主题是未来居所的建筑与构成。随着科技和建筑物料的发展,居所的形态日新月异。建筑连系着自然、人与社会,良好的建筑物促使身与心内外平衡发展,生生不息。

郭达麟和林伟而的作品就是以房屋为题材的设计。郭达麟的作品《摩天大楼》(Skyscrapers)用金属制作小屋,以支架置于水和沙中。独立的房子与周边的房屋保持距离,而反光的外墙又互相映出形象,高低有致,造成不同的韵律。他的设计概念来自于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小说所拟写的城博西斯(Baucis)――由高柱支撑着的城区高耸入云,人们住在云端之上,很少踏足大地。他想象的世界中,居民住在郊外的边缘地带,一面观察市区的繁荣,一面置身事外,不受尘嚣的影响。作品反思未来人类与城市依存和分离的关系。

林伟而的《竹报平安》(Bamboo Wind Pavillion)则着眼于天然物料的运用,试图通过建筑物结合人文与自然。该作品依山而筑,运用竹料搭建倒三角形棚架,以朱砂着色的竹子映衬周边葱绿的树丛。竹子在城里原用于搭建建筑工棚,在乡间或山上亦用作建房,设计师探讨于城中采用天然建筑物料的可能性,带出保护环境的讯息。棚架内挂有小竹管,系着红绳,轻敲或风过时,发出清脆的“咚咚”声,与鸟声、虫声、树叶声和谐地发出共鸣。竹子在日光下投影疏落,人坐其中倍感凉快。中国古语有云:“竹报平安”,因此这一竹棚也代表着精神领域的安宁。

交通中的玄思与细节改造

交通工具对城市来说不可或缺,然而交通工具的废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来源之一,这次展品亦关注到此问题而有所回应。跨界艺术家伍韶劲的影像装置作品《银河铁路》(Galaxy Express)摆放于长巷中,由数部电视机放映出火车站台的情景,月台上的广播声音使观者有如置身旅途,非连续的蒙太奇影像使空间交错于真实与虚构之中。交通工具帮助人们转移空间,将城生活的点连系成线,组成社会的流动网路。对他来说,艺术是演绎人类在时空中存在的副产品,所以艺术必须与社会息息相关。同时,“银河铁路”预示出未来的一刻,在这一刻人类无法将施加于地球的破坏复原,唯一生存的机会就是穿越时空,返回过去。

另有设计师关注交通工具上的细节,以期提升生活质量,比如曾获香港设计中心颁发的“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荣衔的罗伟基。他设计的《袋中单车》(Bike in a Bag)利用极轻物料制成可折叠单车,用后可放置于袋中随身携带,可用于各大城市的繁忙街道。作品以简约的设计实现了美感与功能的结合,可见设计者改良物品的心思。

设计在体验的过程中

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些设计师特意划定主题,进行田野考察,从本土风俗和传统工艺中汲取创作的元素。

比如,梁志刚亲身前往香港西贡西湾,学习造盐的方法,以行动思考香港自行生产食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件名为《香港的盐》(HK Salt)的作品,纪录了造盐的过程以及梁志刚与村民交流的经历。他一方面进行乡村田野考察,另一方面与另一位艺术家合作,以绘画、书法、手工制品等形式,将制盐过程转化为艺术性的语言。梁志刚探索开发本地食物供应的可能性,通过手艺与技术的传递,延续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活方式,呈现出香港乡郊生活将要失传的一面。

另一位进行实地生活体验的设计师是郑嘉智,他的作品《中国风器物》(Chinoiseries)是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景泰蓝作品。Chinoiseries为法语,源于欧洲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以中国风格制造的宫庭装饰。郑嘉智亲赴北京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方法,以掐丝珐琅和不锈钢为材,创作了一组可相互组合的花瓶套具。他以短片纪录了制作的过程,并撰文记述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机、内容、成果及反思。像珐琅器这类文化即将淹没于科技强国之中,作品反映了如何在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其它文化风格,创造出具有新意的当代作品。

重塑生活观念

创新的设计能够引领人们观念的反思与重塑,杨展的参展作品《整容》(Breathe In & Out to Plastic Surgery)就旨在颠覆人们以瘦为尚的身体价值观和“整容”观念。这件作品由一组塑胶吹气袋和模特儿公仔组成,模特儿公仔身上披着时尚的服装,连接着输气管,每当充气和放气时自动膨胀和收缩。设计师喻意未来的服装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能自动配合人类的体型和身体状况调节大小,继而让人们从社会化的身体观中解放出来。

从整体来看,本次展览中大多数作品概念性强,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关注改善生活中衣食住行不同的面向。另一方面,设计师也强调从自然与传统中发掘素材,开发新的物料与设计形式,并推广以简约为尚的生活观念。此外,他们从本地生活体验中吸收灵感,思考本土生活中被忽略的面向,将其转化为创作的素材。

由本次展览可管窥香港设计师别具一格的创作与思考,他们对生活的深层注视,与投入现实中去学习地道风俗、传统工艺等经历,促使观者同样思考如何创造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形式。(编辑: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