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湾著名摄影家彭大利: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自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著名摄影家彭大利: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自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野柳蜡烛台2011 年10 月拍摄10 月份,台湾东北季风强烈,海浪涌上烛台。在下午四时斜光照射下,山脉与海景相映,产生色彩、光影之美感。 野柳女王头

2013 年9 月上午6:30 分拍摄

以清晨柔和的斜射光以及温暖的色彩,让女王头产生立体感,并以低角度纳入蓝天白云,产生最佳的视觉感受。 2012 年9 月拍摄

汹涌的波涛、油画般的海岸,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10 月份,东北季风强烈的时候,在台湾东北角海岸线上,海浪会拍打上来,加上秋高气爽的天气以及强烈的阳光,海浪会呈现成金黄色,非常好看。 老梅青苔

2012 年9 月上午9 时拍摄

每年的四月份,青色海菜生长,布满海岸线的沟壑石面。我以慢门拍摄,使海流与青石相呼应,形成极富美感的海景生态作品。 野柳夕照

2013 年9 月下午4 时拍摄

这张照片的拍摄主要是等待夕阳金色的斜光。金黄色的光线打在海面上并反射于海石上,熔成金色的大海。

(Q:《旅游世界》杂志 A:彭大利)

Q:彭先生,是何时接触摄影的?在退休之前,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A:我从1971年开始接触摄影。在退休之前,我一直从事法律工作,并开了一家事务所,主要涉及土地法、遗产继承、民事诉讼以及私人的法律部分等。

Q:我看您的作品题材主要以生态、风光为主,为何喜欢这样的题材。您在创作此类作品时,是怎样的心态?举例给大家分享一下。

A:在摄影上,我共有11个项目同时在拍,生态摄影,比如鸟类摄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项目。鸟类摄影是在我较为年轻的时候开始主攻的一个专题,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拍摄。从“开禁”到现在,这个专题我已经坚持了24年。在这24年中,有5年的时间专攻鸟类,尤其在夏天,此外,也有一段时间因为居住环境和办公环境的改变,停滞了一段时间。

我十分喜欢拍摄大自然。在台湾,适合一年四季长期拍摄和经营的题材,我选定了之后,会一直坚持去拍。边拍边淘汰,保留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比如,我在拍观音山的时候,先后去了200多次,这是从十五六年前就开始坚持的事情。观音山在台湾不是很起眼,没有太特别的风光,拍摄它就需要对季节、天气和色彩做到准确把握。比如,什么季节会出怎样的天气,会有怎样的色彩出来,都要明白的。为了完成这个专题,我坚持了近20年。

再有一个专题就是“水・石”。如“海浪和礁石”,这属于北海岸的风光,我会不定时地去拍。特别是在10月份,东北季风强烈的时候,在台湾东北角海岸线上,海浪会拍打上来,加上秋高气爽的天气以及强烈的阳光,海浪会呈现成金黄色,非常好看。这应该都属于风光范畴。

如今,我们整天处在都市森林中,每日见到的除了高楼就是车流,生活枯燥无味,压力很大。所以,我们就需要走出去,到外面去看看,同时还要将外面的优美风景和良好生态带回来,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能感染他人。你需要有宽广胸怀,去容纳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它们能带给你感动,也能带给你启发。这就是一项快乐,尽管你在拍摄时是很辛苦的。

Q:在您看来,当前两岸摄影界在摄影风气上有哪些差别?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A:说实话,当前台湾摄影师用的相机等器材是赶不上大陆的。前几年,我参加“国新办”举办的一次百名摄影师看和新疆的活动。在活动中,我看到很多摄影师用6×6、617或者8×10等大相机,还有的用数码中画幅相机。这或许跟摄影客观条件有关系,大陆有大景,所以就需要大相机,台湾缺少大景,多半用到120的相机就差不多了。我也时常用6×6画幅拍摄,并且一直坚持着拍胶片。胶片拍摄和数码相机拍摄不一样,因为你的胶片数量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无限制的去拍摄,这就要求你有更高的素养,做到一击必中。此外,如今胶片摄影在速度上、数量上赶不上数码相机,所以这能培养人“慢摄影”的习惯。

Q:您认为两岸就摄影交流来说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A:在2001年前,两岸摄影界还没有对流。200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次打开了两岸摄影界交流的窗口。当时,我正担任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理事长,这个协会由郎静山创办,我是第三任理事长。正好赶上两岸经济、文化等对流的时期,中国摄影家协会也给我们发来邀请函,希望能开启对流。接到这个函后,我们十分重视,义不容辞地全力配合以达成这个项目。从那年起,两岸摄影家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互动。

其实,在之前摄影交流还属于“禁忌”,但我就想促成这个事情。在当时,台湾内部还有些意识形态的问题,都不愿意主动跟大陆交流,都怕被别人冠一顶“红帽子”。我就想,我也是中国人,所以在促成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没有顾忌,不去在乎,没有太多的心理包袱,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将对流做好。不论是“红帽子”,还是“蓝帽子”,大家都要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帽子。文化归文化,政治归政治。不要让一些文化交流,都受到政治牵扯,所以我就想,这没什么啊,一定要打破这个僵局。后来,交流促成了,我就发现好多人在积极靠近。

Q:您对“摄影”有怎样的理解?你对当前年轻的摄影人有怎样的寄望?

A:摄影在我看来,一种属于群众摄影,一种属于商业摄影,还有一种属于组织摄影。这三种摄影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代表性。因其活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在这三种摄影中所表现的风格也不一样,所以要求也就不同。在摄影,我认为最有影响力两大块,即组织方式和群众参与。

对于当年的年轻人,我建议是年轻人要跟随潮流的。如今已经进入数码摄影时代,年轻人要积极地去接触、认识和熟练创作。同时,数码创作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能给年轻人在尝试创作的时候,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空间,以及更为丰富的创作力。当然,如果喜欢拍胶片,自然这其中的乐趣,只有深入了才会知道。 作者简介:彭大利,1945年7月生于云南曲靖,台湾著名摄影家。因历史

原因,4岁时随家人入台至今,现为(IL.FIAP)国际摄影协会IPA名誉主席,(U.S.A.)世界摄影家协会东亚地区代表,台湾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前理事长、顾问,“摄影天地”杂志社副社长、山东工艺美院客座教授。从1971年起,他在摄影创作这条路上,顶风冒雨、披荆斩棘,用坚毅的创作力和独特的视觉思想,创造了摄影界一项又一项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