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方水稻不同年代不同栽培技术与产量的关系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方水稻不同年代不同栽培技术与产量的关系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了不同年代、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年代;栽培技术;水稻;产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052-01

1 20世纪50―60年代的粗放型栽培技术

20世纪50―60年代最原始的粗放型栽培,是将水稻种子用温水浸泡,量大的则在水池中浸泡7~10 d,拿出用日光催芽,待水稻种子全部破胸露白后待播。一般在5月20日左右播种,播种方式是用目测,撒播地用种量在400~550 kg/hm2,播种前先水耙地,用牛马拉着木制的捞子用目测捞平待播。播种时用簸箕装种子,用宽布带把簸箕系好,套在脖子上,放在胸前用手一把一把地人工撒种。每人每天播种2 hm2左右。等水稻出苗后长到5 cm左右时深水灌溉,通过3~4 cm水层控制草害,否则水稻苗长的就比较细弱,节间距离拉长,直接影响了水稻产量的形成。当时技术水平比较滞后,没有化学除草剂,只能用水的深度来控制田里的杂草或人工除草,没有技术性的配套设施与机械设备,收获时是人工用小镰刀一点一点的割,割完还要人工码垛,倒垛晾晒,用牛马车从地里拉到脱谷场,脱粒时用人工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这样劳作一年,产量在3 000~3 500 kg/hm2。这样收获来的大米是纯天然绿色有机米。

2 20世纪60―80年代撒播与大垄条播相结合栽培技术

20世纪60―80年代是撒播与大垄条播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先做成大垄,灌水泡田,到待播时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人工目测播种,如有大风天气要尽力避开,以免播撒不均匀或是播后被风吹的种子稀厚不均造成减产,播种时田面不宜过硬或泥浆过薄,否则灌水后易漂种造成稀密不均影响产量。病虫草的防除主要是用水的深浅来控制,防鼠主要是靠人工制造的简单器皿来完成。播种时间是5月20日左右,撒播下种量为400~550 kg/hm2,大垄用种量为450 kg/hm2左右。大垄的产量在4 000~4 500 kg/hm2。比正常撒播的产量高出500~750 kg/hm2。但并不是所有生产稻谷的单位都具备拉大垄的条件与实力。

3 20世纪80―90年代大垄撒播和小拱棚人工插秧栽培技术

20世纪80―90年代主要是通过大垄撒播和小拱棚人工插秧的方式进行水稻生产的。有了初步的晒种过程,浸种时采用1%澄清石灰水或其他化学制剂来防除恶苗病。小拱棚的规格刚开始时是2 m宽、20~30 m长,拱高在50 cm左右,南北走向。一般是在秋季或春季把苗床做好,到春季时在自家留好的田里取土,配制营养土(不在用过化学除草剂的大豆田或玉米田取土,以免受药害造成秧田危害甚至出现秧田全部死苗现象),在做好的苗床上覆上厚2.5 cm左右的营养土待播。小拱棚人工插秧的播种量为干种100 kg/hm2左右,比大垄撒播的省种350 kg/hm2。农闲的时间缩短了,大约在4月初就开始清雪、拉苗床土、平整苗床等农活,4月15日开始播芽种扣棚,播种前苗床压实整细耙平,浇足底水,用水找平苗床,以免苗床坑洼不平起苗时伤根等不利现象的出现影响产量。

播种方法是人工目测播种,人工覆土,覆土厚度在1.0~1.2 cm。播完种扣好棚后等待出苗,一般要7~10 d后在6:00前或3:00后棚内外温差基本不大时打开苗床,根据情况浇足水扣棚,苗长到1叶1心时,在避风那头打开一处开始通风炼苗,在早上温差不大时打开,在3:00左右关上。然后根据苗情和天气预报情况进行炼苗[1]。

插秧前3 d根据天气预报昼夜炼苗。一般在5月15―25日丰产期插秧。插秧前进行大田整地,主要是打好池埂子以防漏水,每个池子要整平耙细,施药进行苗前封闭除草。等待插秧。人工插秧的规格是30 cm×13 cm,插秧的深浅度要适宜,插秧后7 d复水返青,10 d后施返青肥并进行科学灌溉及大田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2]。乳熟期排水晒田,完熟时人工收割机械脱谷。这样生产的稻谷年均产量大约为6 000 kg/hm2。

4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高科技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进入高科技的稻谷生产阶段,如采用大棚旱育壮苗,秧田是机械播种机械覆土微喷浇灌,机械插秧深施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先进的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预测预报技术及综合防治技术,浅湿干的科学灌溉技术,先进的大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及机械连片收割技术。旱育苗大棚的规格是6 m宽、60 m长、2.0~2.2 m高钢架结构,南北走向。农事提前,大约在2月末至3月初准备工作即开始,先是苗床地附近道路的清理,苗床地清雪,钢架的搭建,棚布扣完在3月中旬,这样提前1个月扣棚能提高棚内积温使棚内解冻深度达到50 cm以上,避免棚内解冻层过浅造成秧田期危害[3]。

种子的化学处理基本上杜绝了恶苗病的发生,播干种量75~90 kg/hm2。机械播种、机械覆土的好处是播种及覆土均匀一致,避免了人工作业不均匀造成的减产现象的发生,为水稻的丰产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机械插秧规格是30 cm×13 cm,南北走向,以利通风。机械插秧弥补了人工作业出现的行距宽窄不一、株距长短不一的缺点,使秧苗整齐均匀一致,使单位面积保苗数有了科学的保障,为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4]。除草剂的使用和水层的管理仍是人工凭经验操作。成熟后适时用机械连片脱粒。这样耕种的水稻产量达到7 000~7 500 kg/hm2。

5 21世纪初至2015年高产栽培技术

21世纪初至2015年的水稻生产仍保持比较先进的基础上,智能化浸种催芽,科学地预防恶苗病的发生,机械播种、机械覆土,大棚育苗技术也在改进和提高,大棚规格也由60 m长、6 m宽、2.2 m高改为100 m长、8 m宽、2.2~2.5 m高的双侧带燕尾槽通风的大棚。南北走向大棚为主。浇灌苗床的微喷技术更完善更科学,更有实际效率,插秧机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由原来每台每天插秧1 hm2提高到20世纪80―90年代的3~4 hm2到现在的5~6 hm2。病虫草鼠害的预测A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完善。灌溉技术更科学了,收割技术也大大提高了,由原来每台每天收1 hm2发展到2~4 hm2到现在的6~7 hm2。水稻的产量也由7 000~7 500 kg/hm2提高到7 500~9 000 kg/hm2。

6 参考文献

[1] 陈彦楼,刘立中.怀宁县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08X):35-36.

[2] 郭荣海,齐建俊,李光宗.有机水稻栽培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09(3):83-84.

[3] 刘红江,郭智,郑建初,等.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9):1790-1796.

[4] 叶建春,黄世i,王慧芹,等.平衡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9):6184-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