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翻译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翻译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历经数百年岁月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本文通过研读旅游体验作为一种人类交流活动,尝试梳理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流传和相关的影响,并从语言文本、文化内涵、审美感知等不同层面,解读这句名句背后的中国式审美情趣,进而,就其现有英语译本,提出认为值得商榷的一己之见。籍此例的探讨,笔者力图表达如下观点:旅游翻译实践中,名句的翻译不仅仅力求语言内容上的准确,必要时,融入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的意识,适当延伸母语名句的语境,也不失为旅游翻译中一种双赢良策。

【关键词】“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审美情趣;翻译

一、“甲天下”的流传

细细琢磨王正功当年即情即景所写的《桂林鹿鸣宴劝与驾诗》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本而言,七字相当对称、平衡,加上七字的简练笔画和各词义的意味深长,给诗句的原意之外加上了其他诸如字形、音节、意象的汉语独特美感,可以看作名句本身的特质与魅力。当名句创作出来后,接着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可揣测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使人们进入流传它的传播关系,这种“碰巧”也可界定为随机性传播事件。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游历者“碰巧”见刻于石崖的此诗句,这七字具有“高度形象化和意象化的符号美”(P51,贺爱军,2007)唤起其很强的审美共鸣,于是,他们记住了这七字诗句,而后,由他们“碰巧”与人谈起,一传十,十传百,信息“流”自此流传开来。名句的传诵,是典型的传播过程,从开始到今天,它的传递与流传就是一场“影子游戏”①。在这场“游戏”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句是影子的语言符号载体,所谓“影子”源于真实桂林山水在诗人意识判断中的投射,并赋予了诗人对这一自然美景肯定与高度赞美的主观色彩――即动词“甲”字;诗人在自己游历之后创作了诗句,他是“影子”载体的原创者。参与“游戏”的则是不经意读到、说到和听到这句名句的人们。

就这样,无数的“碰巧”传播链接与交叉的过程让这句诗句穿越八百年时空依然打动人心,而在现展中,它的流传影响力如今看来甚至达到现代广告营销的最佳境界:这句名句对于从没来过桂林的“中国人”,一直起着心理驱动的暗示作用,发挥着激发阅听者向往桂林旅游的劝导功能。

二、“甲天下”的信息解读

当然,在流传的途径中,“碰巧”只是流传的必要前提之一,流传的另一必要条件应该是在这场游戏中的影子实体,即名句自身。

就诗句的理解而言,从句式分析,这句名句是一句最高比较级形式的判断句,其逻辑关系是:“桂林”是“山水”的地域属性,而“桂林山水”与“天下”之间是由“甲”构成的判断关系。从语义理解,这句名句可表述为“桂林的山与水构成的风景胜过天下所有的山与水构成的风景”;从语用的角度看,这句名句意指“桂林山水胜过天下其他任何地方的山水”,暗含桂林山水很值得一看的指向意味,构成传播学所界定的“信息态势”;从语境中解读,这句名句在它的母语文化人群(即汉语受众)中使用,词组“山水”、“天下”中,字面以外的引申意和相关文化意象呈正态的共相

反映,但这种共相反映不一定在其他语言受众中产生。

从句子的成分构成看,“山水”作为句子的主语,是最为核心的信息编码。名句的接收者,必须基于自己对词组“桂林”、“山水”、“天下”的认知,尤其是“山水”的认知,来限定动词“甲”的判断依据,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或认同,或否定,正如文学欣赏中的常理:一千位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如果一千位读者来自同一文化域,哈姆雷特形象在这些读者心中虽有差异,但也存在较大的共性;如果这一千位读者来自不同文化域,哈姆雷特形象存在差异大于共性的概率要高得多。

推而问之,对于中国本土旅游者而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肯定判断是成立的,因为同一文化共识让他们拥有“山水”,“天下”相对一致的文化审美意象,即审美活动中存在的集体暗示(collective suggestion)②;但是,对于异国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而言,所谓的文化共识并不存在,没有所谓集体暗示的审美活动,在他们眼中,桂林山水“果真”甲天下吗?答案却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的判断是人对事物的形成某种信念的表达,就有关信念与实在物之间的关系,“真(实)不在于内部的一致性而在于符合的理由”(P383,罗素,1996年)。

三、名句翻译之我见――桂林山水“如何”甲天下?

一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句,有没有可能通过翻译尽其内在要传达的信息传达到其它语言受众那里呢?从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看,信息发送者的编码被信息接受者接收后进行解码,再通过接受者采用自己的编码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发送的信息与接收到的反馈信息间的等量等质,才能说是最理想的交流。而流传已久的名句,由于其信息的复杂性,希望从翻译层面一蹴而就处理它的对外传播与流传,仍然会让名句处在被动宣传的状况。

勃拉姆在《传播学概论》指出:在人类传播中,最好是把一个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美]勃拉姆,P33,1984)笔者以为,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的翻译,应该放在跨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考虑,它应该与全球化趋势、桂林旅游的当下发展阶段相联系,作为桂林旅游走向世界的整体营销策略中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或旅游品牌来加以处理,放在广告传播过程中进行策划,而它的广告作用应该锁定在如何成功传递名句承载的信息来激发英语受众对桂林山水的好奇与兴趣。从这点出发,审视这句名句最重要的文化涵义是翻译的必要前奏。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流传在于它的内在价值得到历代中国人的确认与赞同,其中“山水”是内在价值的核心所在,是信息中的信息,原因在于“山水”承载着典型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山水”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谓“集提示性与语义提示性于一身”④,其承载的语意涵蕴既与“山”“水”的物质感性相联系,又与跨越数千年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山水文化”相呼应,尤其与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相依存。山水亦是中国独特意境说⑤中的客观审美意象:忘情山水的体验就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之“道”的体验:所谓“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P70/72,宗白华,1981)。应了孔子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领引,历代君子以山水比德,将山水的自然形象的某种特征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所以,山水一直是中国古代“君子”(文人、士大夫)特别关照的审美对象,(P57,叶朗)。

“桂林山水”正是因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⑥,其自然景致中山青水秀的独特魅力非常符合中国诗人、画家对山水意境的想象与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桂林山水甲天下”能引起如此深远的审美共鸣,穿越八百年依然回响,并将“桂林山水”传诵成本土语言中具有一定指向的专有名词。基于对“山水”这一核心词的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价值在于: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的具体依托,桂林山水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心向所往的理想精神家园。

正因为“山水”一词的丰富内涵,“山水”的意境对于中国人和对于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例如:灵山秀水加上飘渺烟雨,对中国人而言是诗境也是画境,但,对于西方人,是灰色郁闷的情调;有意思的是,“烟雨桂林”一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魅力精髓,但一定是本土汉语受众特有的一种可意会或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却不是直线型思维为主导的西方人能直接体悟的审美体验。

基于上述阐释,有关这句名句的翻译,与当前全球出现的中国旅游热相呼应,必须考虑其广告效应。翻译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翻译对桂林山水与桂林旅游

的促进作用上,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渠道,诸如现代高清晰视频和各种媒体广告手段,将桂林山水定位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立体景观图,让海外游客认为中国山水文化与精神的首选就是桂林――一个让他们走近中国山水画的现实意境,体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地方。在这样的广告组合中,名句翻译策略可相对开放与灵活,比如,把“桂林山水”四个字的形和音作为信息输出的核心元素,将“桂林山水”的字形与读音,尤其是读音“GUI LIN SHAN SHUI”作为整合符号推荐给外国受众,目的是将“桂林山水”四个字作为特指桂林旅游的品牌符号深入海外受众的内心。而“甲天下”三字,因为存在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首先源于桂林山水给游人的审美体验,考虑到“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况与情绪等不同,其美感也存在差异”(P170,叶朗,1999),并且,“审美的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P171,同上)采取平等对话型的策略处理这7个字的名句翻译是恰当的。

因为这句名句所承载的中国式审美意象,如果直接采取直译如“The landscape of Guilin is world-renowned”,其实名句自身的文化蕴意并没有表达出来,而这样的翻译也使这句带评价性的名句在国外受众那里显得过于主观。所以,笔者建议将“桂林山水甲天下”译为:“To Chinese,east or west,Guilin shan-shui(landscape)is best”。这样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i)可以借俗语的惯性引发英语受众自我感悟言外之意:Guilin shan-shui is home to Chinese,进而激发他们对“GUILINSHAN-SHUI”的兴趣;ii)将名句的评价限定在中国人的范围,留出了彼此交流与了解的弹性空间;iii)保留GUILINSHAN-SHUI作为集合名词,期望将它转化为诸如国际知名品牌,如“MOTOROLA”,“HAIRE”一样成为大众乐于接受与流传的流行符号。借用这样的方式,让“桂林山水”以全球共享的语言符号形式深入天下人心。

四、结语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明确的文化诠释对桂林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桂林山水人文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伏笔:如果追古溯源是人的天性,怀旧也是旅游的一种动机,那么,桂林应不独有具象的山水美,也应最有资格成为体现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体验之城。如果能将中国古典审美情趣培植成桂林山水的人文特色,桂林山水会因此更具张力和生命力,也让“桂林山水甲天下”附注上今日的全球化视野与见识。

注释:

① 劝说由于事实上主要是一种传播过程而有别于诸如使用武力或一种象激励疗法一样的修练过程。这种劝说只是包括介绍某种情况,目的是使用户改变他们头脑中某些构象,最后也许是改变他们的某些行为。因此,劝说和任何其他的传播一样,是一种影子游戏,而商人和广告商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花费巨额款项以求了解到有关他们的传播对象的更多的情况,表明他们对于参加这一传播过程的其他人的认识实际上是多么模糊。(见《传播学概论》[M],第28页).

② 例如有眼光和想象力的人们对于自然风景所指出来的各种观点,后来有几分知道审美的游人到那里朝拜时,就跟着那些观点去看,就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暗示(collectivesuggestion):例如大家说某一部书好,或是它那几点好,我也跟着觉得好,就是受集体的暗示。(见《美学原理》,第134页).

③ Sceneryn[U]2.naturalsurroundings,esp.inbeautifulandopencountry风景;景色(尤指一览无遗的乡村景色)(见《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第1269页)landscapen1[C]awideviewofcountryscenery山水,风景2[C]apictureofsuchascene山水风景画(见《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第789页).

④ 刘:……汉语是一种极富感性的语言。汉字形体富于结构美、符号美,所谓结构美指它的构件集规则性和可变性,多样性和流散性,丰腴感和洗练感于一身;所谓“符号美”指它的高度象形化和意象化,同时又集语音提示性与语义提示性于一身,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一层又一层的语意涵蕴,这种语意涵蕴又常常与物质感性相联系……(见“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第52页).

⑤ 意境说确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但是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重”表现“。”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见《中国美学史纲》[M],第12页).

⑥ 诗句出自韩愈《送桂林严大夫》: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见《中国古代送别诗赏析》卷二,劝慰篇).

参考文献:

[1]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北京:中国翻译,2007(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勃拉姆[美].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克罗齐,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叶朗.中国美学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罗素.逻辑与知识[M].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简介:

蒋文惠(1969~),女,广西桂林人,讲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旅游文化。

蒋岳红(1972~),女,广西桂林人,讲师,中央美院附中,研究方向:美术史,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