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依靠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受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求职社会支持体系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高校、社会、企业可以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因素探析存在问题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史无前例的795万,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会面临如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恰当的情感疏通渠道等问题;而大学生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依靠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受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求职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可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将社会支持网络定义为个人从组织和他人那里所能获得各种支持(如金钱、情感、人脉等资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分析

本文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探究社会支持网络的各要素对就业的影响。

(一)社会关系

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测量强弱关系的几项指标:情感比较亲密、相互熟识、可互帮互助以及亲属关系为强关系;普通朋友定义为中间关系;而只是认识而已的关系为弱关系。本文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于父母、亲戚、同学、老师、朋友、学校及学院,本文将这常用的几种社会关系定义如下:父母及亲戚为强关系,老师、同学和朋友为中间关系,学校和学院为弱关系。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强关系里的以父母为代表的亲属关系。中间关系里,同学关系占到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的第二大比例,尤其的大学同学,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提供的帮助仅次于父母。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构建不够广、大,他们普遍利用身边的人,而没有充分挖掘他们可以利用的更多的社会资源[1]。

(二)信息支持

就业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可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数据显示,同学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为自己学校或者其他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校园招聘信息,其次则是通过网上的各类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公告,通过父母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工作的例子非常少。这两个信息途径都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递信息及时、丰富、快捷的特点,而在信息支持方面“强关系”里的父母、亲戚起到的作用就非常小了。可见,“强关系”并不是“万能”的,而“中间关系”和“弱关系”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在信息支持上“中间关系”和“弱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三)财务支持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路费、住宿费、材料打印费、餐费以及服装投入等费用构成了求职成本的最大的部分,在财务支持方面,作为强关系的父母及亲戚提供了大学生的主要求职费用,除此之外,大学生获得的额外补助则是学校和学院的促进就业部门发放的补贴,为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

(四)关系支持

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尚浅,积累不了太多的社会关系和人情资本,而在求职过程中,有比别人多的关系和人情资本对求职是否成功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谁都想走“捷径”,但在调研中发现,能够从父母或家人那里获得关系支持从而直接安排工作的例子极少,但大部分同学获得的关系支持都是从中间关系里的同学、朋友那里得到的,基本都是帮忙解决求职中的具体问题和获取求职经验。

(五)精神支持

大学毕业生刚从大学的“象牙塔”迈入社会,求职过程中难免经受挫折,及时的发泄消极情绪,受到积极向上的鼓励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就业。毫无疑问,作为强关系的父母和中间关系里的同学朋友在精神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父母都为大学生最大限度提供安全感。而同学、朋友作为同龄人,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和经历着相似的事情,可以区别于父母的角度提供安慰和帮助[3]。

二、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问题

(一)学校重视角度偏差

现在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率上,片面追求毕业生的签约数量。大部分高校都到大四阶段才开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并且将重点放在提供就业信息,跟踪就业动态和落实就业情况上,真正可以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的求职培训却很少。另一个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偏于理论,缺少实践,求职训练是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项目,过多的理论教导培训不仅不会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反而会使大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墨守成规达到相反效果。而且较多的大学现在安排的学科教学负担较重,课程较多,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足够的时间参加企业实习;但大型企业都把是否有丰富的实习经历看做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无疑又消弱了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二)媒体传播消极信息

在科技和自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媒体报道可以曝光社会存在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有时媒体的过渡渲染和报道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任何一个群体求职都说不上非常容易,大学生求职遇挫的现象非常正常。但一些媒体却将大学生求职受挫渲染成就业压力巨大,将参与率高的招聘会解读成“数人争一岗”求职异常艰难,将起始工资低于劳动型职工工资说成四年文凭比不上劳动下苦力。挫折与竞争是每个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阻碍,若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则有利于提升自我,但媒体为了销量和阅读量常以夸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噱头报道不实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同学看到这些文章增添了很多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缺乏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能力

大学生在前三年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在求职时只是单纯的利用学校和家庭资源,不注重社会关系网络的培养,缺乏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合理开发与主动利用。由典型中国式高压的高中教育转到自由的大学教育,部分大学生因为突然缺乏了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监督而失去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都选择充分的享受,有人在自我享乐上浪费过多时间,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的最好时期,到了求职阶段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面对压力选择逃避和焦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建议

(一)学校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学校要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培训,重视实践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都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作为大学发展目标之一,将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贯穿大学的始终,从入学开始植入求职意识和竞争意识,到毕业获得足够求职技巧与方法,学校都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法案。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体验,增加在求职中的人际关系资本和经历资本。

(二)企业配合高校

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大学偏重理论的培养方式与企业急需尽快上手操作的要求不对口,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企业又面临着“用工荒”,目前企业普遍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又因目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把培养责任推给高校。校企双方应积极建立有关联合学生培养的协作沟通机制,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人才就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可以尝试建立“寒暑假人才实习”计划,在实习期间企业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输送企业文化,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在毕业后直接录用为企业员工,高校、企业、学生实现互赢。

(三)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作用

毕业生在大四阶段面临着论文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过大的压力容易使得毕业生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问题,学工队伍一定要重点关注大四的求职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和他们主动谈心以纾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为他们解答初入社会的种种问题,平和他们的心态。另外,学工队伍拥有许多毕业的校友信息,应该积极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为他们的求职过程中提供人际关系资源提供支持。

(四)加强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大学生在入学后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积累人脉,在与人的交往和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点、长处、不足,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并借助学习专门的就业部门了解自己适合的的职业,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做好充足的求职准备。此外,多与父母、同学和老师交流,主动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与同学圈,学会释放压力,获取正能量,提升自身求职竞争力。

作者:陈昕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