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关于《资本论》的价值尺度论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关于《资本论》的价值尺度论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因为没有了意识形态上的束缚,日本把《资本论》当成一本“学问之书”,经过激烈的辩论使认识不断深化是其研究的一大特色。日本关于资本论》中的价值尺度的争论,不仅涉及到价值尺度论与价值形式论、价值尺度论与流通手段论的关系,甚至涉及到了整个《资本论》体系的合理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观念的货币 购买行为 偏离 生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掀起了一股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本文拟撷取典型部分以展示日本在《资本论》研究方面的特色。

《资本论》中的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中,马克思对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做了如下的规定:“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①。马克思之所以做出如此规定,是因为他认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劳动时间可以作为内在的尺度发挥作用,但处于流通形态上的商品需要一个外在的尺度来计量它们价值的大小,这一职能就落在了一个特殊的商品,即黄金的身上。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是用金的一定量来表现的,比如,1吨铁=2盎斯金,这样铁就取得了社会公认的价值表现形式,即货币形式或价格,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金也就成了货币。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当铁的所有者用金来表示其商品的价值时,不需要现实的金,仅仅是想象的或观念的金就足够了。

价格的度量标准。在价值尺度一节中,马克思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价值尺度和价格的度量标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由于各种原因,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会逐渐分离。金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和作为价格的度量标准的职能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金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只是计量这些金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相反,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金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是劳动产品,是潜在可变的价值;金之所以能够充当价格的度量标准,是因为它获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因此,绝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价格和价值的偏离。在《资本论》第三章第一节价值尺度的最后,马克思论述了价格和价值的偏离问题。他认为,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也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因为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价格和价值的量的偏离已经包含在了价格形式本身之中,它并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相反,价格形式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而存在的。

围绕《资本论》中价值尺度职能的以上几点,诸多日本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论战。论战是由两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宇野弘藏和久留间鲛造发起的。

论战的开始:宇野弘藏与久留间鲛造论战

宇野弘藏的质疑。宇野弘藏出生于1897年,是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的领军人物。宇野对《资本论》中的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的质疑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价格形式的主观性和价值尺度职能的关系。宇野认为,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即价格只不过是商品价值表现的一个形态而已,其本身并不能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不能仅凭观念上货币或者商品所有者的主观评价,而必须通过货币持有者的实际的购买行为才能实现。

宇野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和他对价值形式论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宇野认为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说为前提的价值形式论本身存在着重大缺陷,“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价值形式是麻布的价值被上衣表现出来了,而不是相反。如果从等式两边的商品具有相等的劳动量来理解,就会抹杀麻布和上衣的不同作用,使麻布和上衣的性质变得不清晰,价值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直至货币形式出现的必然性也会因此变得模糊。《资本论》中价值尺度职能的“通分”理论也是以“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及劳动时间”为前提的,同样存在着货币商品金的积极作用被抵消的不足。

第二,价值和价格的偏离问题。宇野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和价格的偏离是由价格形式的私人的、主观的性质决定的,而通过货币的主动出击,即购买行为这种偏离就会得到纠正。当然,价格与价值的偏离通过一次的购买行为是不可能得到纠正的。因此,宇野指出:“由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形成的价格,经过无数次的买卖才能回归其变动的中心―价值,而价值也正是在无数次的买卖过程中才获得了社会的确认”②。

久留间鲛造对宇野的批判。久留间鲛造是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宇野的上述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宇野的价值尺度论阐明的只是商品在卖出时价格由什么来决定的问题,也就是“价值量的决定”的问题,而完全忽视了“质的规定性”,因而是错误的。久留间认为马克思已经明确区分了价值尺度论与价值形式论中货币金所起的不同作用。当金作为一个特殊商品被推上了一般等价物的位置时,金本身并没有发挥任何所谓的职能,完全是被动的,这个过程属于价值形式论的范畴;而用已经成为货币的金来表示诸商品价值时,虽然是观念性的金,但它却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久留间认为,与商品在贩卖时价格的高低(货币的量)相比,在此之前诸商品必须以价格的形式,即用一定的金量来表示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根本的,是价值尺度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久留间对宇野所说的价格是商品所有者的主观评价的观点也进行了批驳。他说:“商品买卖总是按规定的价格进行,对买的人来说,如果这个价格合适我就买;对卖的人来说,这个价格合适我就卖。所以,成交的前提是他们要对价格达成协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价格的高低,在金作为购买手段出现之前就已经决定了”③,从而否定宇野的只有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才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的论断。

宇野的反驳。对久留间的批判,宇野立即进行了反击。在宇野看来,价值尺度职能真正的质的规定性并不是久留间所说的用金的一定量来表示商品的价值,而是货币只有通过对商品的购买才能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才能发挥尺度的作用。

对久留间提出的“价格协议”问题,宇野反问:“如果商品买卖是按照‘协议’来进行的,那么商品的价值还有必要表示为价格吗?这完全忽视了商品需要以价格来表示其价值,而货币却具有无论何时都能够直接要求交换的属性的意义”④。

论战的扩大:百家争鸣

宇野弘藏与久留间鲛造论战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梳理诸多学者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站在拥护马克思的立场上对《资本论》的观点进行辩护,我们称之为“正统学派”;另一派是站在宇野的立场上主张对《资本论》做批判的继承,重新构建《资本论》体系,我们称之为“宇野学派”。两派学者唇枪舌战,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选择各派之代表人物,以窥全貌。

正统学派对宇野的批判。三宅义夫首先对价值形式论和价值尺度论的不同点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价值形式是从各个商品的角度出发进行的考察,是“诸商品的价值如何来表示问题”;价值尺度则是从货币的角度阐释“作为主角的货币―金如何为诸商品提供价值表示的材料”的,两者的关系是“表里相反”的。三宅和久留间一样,认为“货币只不过是执行了买卖当事人已经决定了的价格”而已,否定了宇野所说的价值形式具有个人主观性而价值尺度则具有社会客观性的论断⑤。

小林威雄也认为,“货币所发挥的诸职能是由商品给与的,是被动的”。关于价格表示的观念性,小林说:“虽说是观念上的货币,但也是现实的货币金被观念化了而已”,所以,“并不是幻想”。就价格与价值的偏离问题,小林认为价格高低的决定在货币职能之外,此时没有对此问题讨论的必要⑥。

下平尾胫赋觯商品的价值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其客观性,批判了宇野所谓的价格是由卖方进行的主观评价的观点。下平尾认为,如果不以抽象的人类劳动为前提就无法对货币的价值尺度做出正确的论述,因此宇野理论从基础上是站不住脚的⑦。

大岛雄一的价值尺度论比较独特,他认为应该切断与价值的关联来分析价值尺度职能,他把价值尺度当成了“价格计算的尺度”。它计算的“可以是价值的价格,也可以是生产价格,也可以是安定价格(垄断价格)”。宇野将其想像成均衡价格的尺度,实际上它所表示的并不是真正的价值的量,“因为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价值本身并不能被表示出来,所以字面意义上的价值尺度是绝对不存在的”⑧。

此外,对宇野以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引入等阐述的价值尺度,西野勉认为这是对“经验现象的无批判的接受”。同时他还指出,宇野所说中存在着价值尺度职能与流通手段职能界限不清晰的问题⑨。

宇野学说的发展。不仅仅是正统学派对宇野学说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宇野学派内部对价值尺度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虽然宇野学派公认《资本论》中以价值实体―劳动为前提的价值尺度论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论证不够充分而导致的,宇野理论更富有合理性,但同时他们也从各自的角度指出了宇野所说中存在的问题,使宇野的价值尺度论变得更加完善。

渡边昭是宇野学派内部对宇野提出质疑的第一人。渡边赞成宇野所说的只有货币对商品的实际购买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论断。但渡边对宇野所说的尺度需要经过反复购买并最终由生产过程来确定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宇野的《经济学原理论》是在对《资本论》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完成的经济学著作,由流通论、生产论、分配论三章构成。在流通论中,宇野以价值形式论为依托,在不提及价值实体,即劳动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元素商品、货币、资本做了形态上的分析。货币的职能当然是流通论的内容之一。而主张如果以价值实体,即生产劳动为前提反而使形态规定变得不明了的宇野却说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最终还得由生产过程来决定,这岂不是与自己提出的经济学方法论自相矛盾吗?

与渡边完全相反的是,高须贺义博却批驳了宇野因为受到所谓的形态论的制约没能充分阐述生产过程和价值尺度的关联,反而使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变得不明确。在高须贺看来,如果没有在生产过程中来自资本的自我矫正功能和各资本之间的相互竞争,就不存在价格向价值的回归。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的发挥,正是在市场供求变化过程中价格不断地向价值收敛时才实现的。因此,高须贺认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在生产价格体系内加以解明”⑩。

时永淑则认为,如果在流通论中无法解释不断重复购买才能使价格回归于价值,那么就说明宇野学说本身也存在缺陷。他主张在形态规定的范围内解释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樱井毅归纳总结了宇野学派内部对宇野价值尺度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不以价值实体―劳动量为前提,价值能被测量吗?第二,如果价值尺度最终需要依赖生产过程才能确定,那岂不是与宇野经济学的方法论相悖吗?第三,如果在价值尺度论中阐述量的规定性的话,那价值尺度论会不会变成生产价格形成论?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宇野学派内部至今尚无定论。

综上所述,宇野弘藏与久留间鲛造争论的焦点是把商品置于何种条件之下。如果以均衡生产为前提,各个商品之间在质上是相同的,都具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量上是可以互相比较的,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因此它们是对等的关系。此时的“尺度”就是用比较来测量。如果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的价值量和普通商品的价值量是一定的,那么完全可以用货币的量来表示商品价值的大小,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劳动时间对彼此的价值进行“约分”。因此,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仅限于“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即价值表示也就足够了。这是《资本论》以及站在拥护《资本论》的立场上的正统学派的共通认识。

与此相比,宇野的观点显得有点另类。因为宇野经济学并不是以均衡生产为前提,恰恰相反,宇野是以解明这种均衡是如何形成的为目标。在宇野看来,处在商品形态上的生产物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正是因为不对等,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也正因为无法直接交换,才必然会出现具有媒介作用的货币。商品首先需要通过货币将其价值表示为价格,商品所有者出示的价格是否合理可行,只有通过货币所有者的主动出击,即购买行为本身才能客观地衡量,均衡价格正是货币不断地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作者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二战后《资本论》在日本的研究状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2DKS024)

【注释】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2页。

②[日]宇野弘藏:《经济原论》,岩波全书,1964年,第31页。

③[日]久留间鲛造:“马克思的价值尺度论”,《货币论》收录,1963年,第173~202页。

④[日]宇野弘藏:“马克思的价值尺度论―对久留间批判的回应”,《宇野弘藏著作集》第4卷收录,1964年,第346页。

⑤[日]三宅义夫:“货币的职能”,《资本论讲座》,青木书店,1963年,第234~246页。

⑥[日]小林威雄:“论价值尺度”,《立教经济学研究》第25卷第3号,1971年,第70~84页。

⑦[日]下平尾欤骸奥刍醣业募壑党叨戎澳堋对宇野理论的批判研究”,《货币与信用》收录,1967年,第116~120页。

⑧[日]大岛雄一:“论货币的职能”,《名古屋大学经济科学》第9卷第3号,1962年,第135~147页。

⑨[日]西野勉:“关于价值尺度职能的论争”,《资本论体系》第2卷,有斐阁,1984年,第400页。

⑩[日]高须贺义博:《现代通货膨胀论》,新评论,1981年,第22页。

[日]时永淑:“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及资本的商人资本形式”,铃木鸿一郎编《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上)收录,1968年,第67~83页。

[日]樱井毅:“论价值尺度”,《学习资本论》第一卷,有斐阁,1977年,第242~243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