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新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筑评论界对扎哈・哈迪德始终处于褒贬不一的局面,做为当下最有想法的女建筑设计师之一,扎哈的建筑作品,总是明显刻着她风格的烙印。本文将从建筑的城市性角度,一改以往对银河SOHO大多选择造型、室内空间等的角度,着重考察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还建筑面积于城市的想法。
【关键词】银河SOHO、城市广场、开放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银河SOHO位于北京东二环朝阳门立交桥西南角,是一个占地5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8,204平方米、集商业办公于一身的大型综合项目。设计师为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擅长非线性设计,以形式取胜,被称为“建筑界的女魔头”。
银河SOHO中心项目南北方向长约 268m,东西方向长约 168m,占地 5 万多 、总建筑面积 33 万 ,地上15层,地下3层,限高60m。由4栋卵形塔体结构组成,通过7座连桥连接成为富有科幻色彩的群体建筑物。
说实话,对扎哈并没有特别的爱,倒不是因为其“女魔头”的可怖形象,只是觉得她总是以形式取胜,有种胜之不武的感觉。据说拉维莱特消防站的尖角已经成为员工的晾衣杆,因为角度和长度都刚好。据说广州歌剧院超出造价好几个亿,室内效果也确实做到没有一个直角,没有一条直线,星光灿烂,可却因为太过绚烂十分影响剧院演出效果。
选择银河SOHO原想表达,由于昂贵的租金使得银河SOHO并没有形成名副其实的商圈,反而相对冷清。可是调研之后发现,纵使它有诸多可以被嫌弃的点,我还是想,赞扬一下它的地下一层。
初次遇见银河SOHO,是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要去到朝阳门那边取票,刚出地铁口,一回头就看到它,在晚上,特别漂亮。匆匆忙忙赶去拍了几张不清楚的照片心满意足的走了,未曾想,此后竟需多次造访。
前段时间因着诸多初衷,细细调研,便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我特别清晰的记得,那天是北京今年夏天最热的一天,天气预报说有40度,体感至少在43度。太阳明晃晃的曝晒在我没打阳伞没擦防晒的脸上,生疼,敦促着小伙伴赶紧往室内奔去。空调作用下的室内,明显拯救了一枚被快要晒化了的我。可是,偌大的中庭,可怜的几家店,零星的出现,其中的大部分房间还是空房子,甚至连装修都没有,管线都还暴露在外面,着实冷清的很。
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
就在感叹没有人气,我们准备跨越连桥到另一座塔楼时,发现,地下一层好接地气,三三两两的人,坐着聊天,看书,戏水,谈情。再无心留在连桥跟室内,也跟着跑去地下。毫不夸张的讲,在地下中庭的时候,只有丝丝清凉,完全感受不到周围的高温。
银河SOHO,它应该不属于城市的建筑的。
在朝阳门这个地方,它以卵形的体量格格不入,无论从城市肌理或是城市环境,它都不属于这个城市。所有的个性都是要为它的特立独行、扎眼服务,它不会在乎周围建筑怎样审视它,它就是独特的,不去迎合周围任何一栋高楼,不然怎样去彰显它的广告作用?!
它原也不是生态建筑。
纵使SOHO中国董事长怎样宣扬使用低碳节能中央空调调节系统,节能节水高效制冷,可这个建筑自落成那天起,高能耗的标签就没有摘掉过。
原创性?
除了形式上,浓郁的扎哈风格,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可圈可点。
……
可是,偏偏就有这么一处,在这个建筑受尽千夫所指之时,让我想为它辩白一句。
它虽然没有将底层架空,完全开放给市民,但是在朝阳门寸土寸金的地方,这样大面积的一片城市广场已经实属不易。私密性与公共性也处理的十分到位,于是这里便有了与建筑室内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
我喜欢那一片月牙形状的水池,因着流线形的建筑形式,倒是没有几分刻意为之、矫揉造作。就连座位,都有种随遇而安的淡然。
我总是感性多于理性呢。
客观说来,我并不是很能明确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梯田,星空,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似乎每一个都可以将它卵形塔楼的特点清晰表达。翻阅了好多资料,却极少有人评析这个中庭。诚然,这个建筑“好看”的地方那么多,中庭被忽视的理所当然。
建筑,还是以能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为最妙的。当下社会问题越演越烈,建筑师不再是盖房子这件简单的事情,综合考虑下来,还是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感的。更多的建筑学院学生做不成建筑大师,固然有中国当下大环境因素。去年采访董豫赣老师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你们关注的问题都好宏大,我解释不了。为什么你们不能问我一个为什么这个建筑这里需要放一个壁炉或者那里需要切一个角”,十分汗颜于老师的反问。可是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大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小的问题我们关注了未必能得到认可。而一个学生能做的,真的十分有限,总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落魄与无奈。
若是放在平时,或许我未必能对这个中庭关注,恰恰是在高温的天气,有这样一个地方。所谓生态、绿色、低碳建筑,只有这里才可以算是吧。自然通风,雨水循环,温度适宜,除了地面铺装,如果再加入自然渗透,当算是极好的了。
这种开放的姿态,或许是无心插柳。不管是否是建筑师有意,依目前的状况看来,是很好的。在这里,建筑选择了以造型独特吸引眼球。虽然不能作为卖点,但是开放广场给城市,提供人们休息庇荫的场所,却是值得提倡。诸如央视大楼中设计时城市广场构想,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不是所有想象中设计的美好都可以变成美好,不是所有一无是处的建筑都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就像这个中庭,刚刚好的时间和机会,使它成为我意识里,幸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