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态生成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态生成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教学是开放互动、动态生成的,精彩的生成能使课堂有生长感,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师常常是课前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而教学时只顾走教案,对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缺乏关注。这就表明教师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弹性预设教学环节,引导资源性生成;课上巧妙捕捉有效资源,引导过程性生成。

[关键词]弹性预设;动态生成;有效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39-03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很多误区的存在使课堂生成备受冷落。例如:教师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地完成课前的预设;教学过程的设计饱和封闭,教学结构严谨细密,课堂开放度不够;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如蜻蜓点水,对学生生成的资源缺乏判断力,导致精彩的生成白白流失。语文教学呈现出机械化、程式化、封闭化的趋势。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师过分看重课前的预设,对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缺乏关注。叶澜教授曾言,“预设是为课堂教学开展而做的预先策划,生成则是课堂教学进入实践阶段的动态展开。后者比前者要丰富和复杂得多,故而不可能实现也不必要追求事先预设与践行过程的完全一致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是发展变化的,它不会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进行,所以我们要在课前弹性预设教学环节,在课上巧妙捕捉有效资源,努力使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多向互动中不断生长,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本文试从“动态生成”这个视角来谈谈如何进行课前的弹性预设和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弹性预设教学环节,引导资源性生成

(一)开放互动的问题设计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封闭的环环紧扣的教学向开放互动的教学转换。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一问一答”的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在确认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平台、搭建支架。

如金磊老师在执教四年级《珍珠鸟》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第四自然段,一句一句认真读,找找小珍珠鸟在做什么。

(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中的五句话,同学交流小珍珠鸟在玩耍、飞来飞去、喝茶、啄笔尖、啄手指)

师:这五句话构成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小珍珠鸟开始和“我”很陌生,后来像“我”的朋友了。

师:小珍珠鸟越来越亲近“我”了。

生2:我发现这段都是写小珍珠鸟的动作的。

师:作者写作的诀窍都被你发现了,请大家圈出描写小珍珠鸟的动词。

(之后教师再出示加红点的动词,学生齐读)

生3:我发现作者喜欢小珍珠鸟,起先小珍珠鸟离作者较远,渐渐地它胆子大了,蹦到了书桌上,后来,它完全放心了,啄作者写字的笔尖和手指。

师:作者用了一组连词,写了小珍珠鸟亲近“我”的过程。你们把这组动词放到画面中,还原画面,默读文章,还可以加上动作。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设计了开放而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从这段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从文本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的特点等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由此可见,问题设计得开放,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其思维水平,使学生生成的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并具有一定的质量。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打破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以小组合作识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教学二年级《水乡歌》第三小节四个生字:装、箩、咱、新。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①学习生字“装、箩、咱、新”;②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读一读、记一记、用一用这三方面在组内进行学习交流;③接下来的分工汇报从最难读的字、最妙的记字方法、最精彩的运用这三方面进行;④汇报时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重点补充最妙的记字方法和最精彩的运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分组学习,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装”字的精彩运用时,有一组学生提出“服装、西装、上装”三个词,教师及时评价这是跟服装有关的词语,接着追问还有跟打扮和装东西有关的词语吗?马上有一组学生补充了“装潢、装饰、装修”这些词语,又有一组学生补充了“安装、装货、装配”这些词语。教师又相应地把学生组的“装”字的三类词语写在黑板上,引导全班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思维活跃,识字方法多样,小组俨然成了一个小课堂,他们在小组内主动学习,互相倾听、交流,优质资源逐渐在小组内生成。在分工汇报时,每个组员又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理解生字词的运用,生成的资源令人惊叹。

(三)整合拓展的练习设计

语文课堂是开放而具有生长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拓宽延伸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相机设计拓展型的练习,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不断理解和体验中有所思考和感悟,从而生成资源,在动态生成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1)思考小时候母亲在“我”眼里是怎样的形象;(2)想象生活中的母亲的形象,想象在农田里劳作的母亲是怎样的;(3)试着理解母亲挑重担的原因,感受母亲为了养大“我”所受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