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的历史时期,中学教学如何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学习上迷失了方向,更丧失了动力,勉强维持着低效的运转。本文针对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表现、原因及拯救策略作了思考。

关键词: 学习动力 缺失 原因 策略

一、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习目标不确定。中学生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这样的学生缺少必要性的唤醒水平和认知反应,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懒于做作业,不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若问起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他们常常会一时答不上来,或者说没有想过,或者说是“家长让我学我就学”、“老师让什么我就干什么”、“别人都学习,我也学习”,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二是学习目标的不稳定性。他们对自己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缺乏认知,制订的目标或高或低,又常常因为自身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外界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停地更改着自己的学习目标。

2.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自信,自认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学习成功没有很高的期待,学习过程中必然不能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在这方面比较严重的是学生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指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

二、导致中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

1.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在校的中学生,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及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获取各种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而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缺少价值判断力,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及时行乐”和“金钱至上”等消极观念的影响,致使部分中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读书吃亏,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2.需要层次达不到及时满足。狄克斯行为动机理论认为,在基本需要没有满足时,健康的个体一般会选择积极的行为方式来满足需求,而不健康的个体则会适应某种消极行为或错误目标来帮助自己满足需要,如对抗或报复行为。厌学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目标的错误所在,但他们的不恰当行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了教师、同学及父母对他们的反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需要也就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危机。这会引起其自尊水平的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他们以后的行为更加失当。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以牙还牙”解决问题的方式得到的仍是伤害,从而产生“滚雪球”似的恶性循环效应,不知不觉中形成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甚至精神病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一效应便是中学生厌学情绪逐渐加重和效应累积的普遍过程。

3.学习压力增大。第一,学习科目增加,难度加大。从初中进入高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在课程难度增大、教学速度加快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等原因,在学习中深感吃力,跟不上进度。第二,环境期望值过高。从家庭到学校,施加给学生的“读书”压力呈现饱和状态。这种超内在需要的外刺激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叛逆、厌学等行为逐渐形成,并随着外在压力的加大而日趋严重。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学习时精神难以集中,学习效率很难提高,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三、增强中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改变错误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行为倾向会影响一个人生命发展的历程。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他们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选择。正确的行为选择有助于个体做出正确、恰当的行为,促进个体健康的发展。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围下,要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教师就必须使学生改变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放眼未来,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纠正他们目光短浅的低水平动机。

2.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观,摆脱学习无力感。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即使失败也不灰心,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不产生无力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个体,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成功的结果,容易灰心丧气,产生无力感。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的是学生的努力,因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减少的,学生只要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就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能力低一些,但若教师如实相告,就只能使这些学生感到沮丧;如果让学生感到努力不够是导致学习失败的原因,他们就不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帮助其明确目标。中学生动机水平的发展趋势呈“马鞍型”,这反映了该阶段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征。以高中生为例说明:高一的学生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新的学习阶段,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愿望,大都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和追求;高三的学生即将毕业,即将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和选择,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而动机水平高;而高二的学生由于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可能淡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比较散漫,不严格要求自己,因而动机水平要求低。所以,教师应注意分析了解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恰当施加教育影响,帮助其树立具体、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4.尊重和信任学生,提高学习动力。首先,尊重学生。这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尊重学生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教师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其次,信任学生。“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教师要用这把信任的金钥匙,成功地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行为,成为学习的主人。

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因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勇.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4.

[2]张燕贞.中学生学习动力适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

[3]陈海燕.学习方式创新的新动力[J].中学课程资源,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