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中自然地理主要涉及了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目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尝试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优化地理教学媒体组合,改进学生学习地理方法来突破自然地理难点。

关键词:自然地理 难点 教学媒体 学法

一、自然地理难在何处

(一)自然地理知识难懂

自然地理学本身是一个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地质等多要素的融合和多学科的交叉。各个部门的要素都呈现在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当中。从自然地理学本身的尺度来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的尺度比较宏观。另外,自然地理里面的知识点大多是原因、成因探究链很强的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好,直接影响到下个知识点,甚至是整个章节的学习。

(二)学生难学

承载自然地理的教材主要是《地理必修1》,也就是说,高一年级的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自然地理。首先,学生在初二会考过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接触过地理课本,在知识上生疏;其次,在学习方法上衔接不到位,初中地理学习中死记硬背的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是行不通的;再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全面,抽象思维能力更明显不足;最后,自然地理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上力的合成、数学的立体几何知识等在高一年级还没有开设,学生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

(三)教师难教

教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难度的定位不好把握。自然地理因具有理科的属性,而容易人为增加难度和深度;新的地理教材对自然地理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再是系统性地按圈层编排,有些知识点教材上没有出现,但是没有讲的话又会影响学生理解,造成有的教师过度深挖,从而导致课时不够。再者就是教师可能过于关注自然地理本身的知识,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等。

二、优化教学策略,寻求突破

(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化繁为简,由简入深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流过程。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出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局面,形成了多样化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模式。通过对学生学情及教材的综合分析,本节课宜采用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等。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巩固基础知识,为新课做铺垫。在学习三圈环流之前,必须要复习好两个基础知识:一个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另一个是关于风向的判断。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尝试自己分析高空、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以及气压带的形成,近地面风带的形成。

其次,由简单到复杂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从只考虑地表的冷热不均,形成简单的赤道极地间的单圈环流;到叠加上地球的自转,风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在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四个气压带,并分析高低纬度气压带之间的风向,确定风带名称;再到叠加上地球公转的影响,直射点季节移动,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从假设地理模型,到一步步接近现实,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自然地理学习思路。

再次,合理设问,引导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不考虑大气运动,不考虑地球运动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并且通过板图表示在图上。我们可以问学生:“地球上有明显的冷热不均,其中最大的冷热不均差异出现在什么范围呢?”“赤道地区温度高,它形成什么样的气压呢?极地地区气温低,大气如果运动,形成什么样的气压呢?”答案很明显的,学生可以推断出这种简单的单圈环流。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有地球运动以后,这种大气运动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气的运动、对气压带的形成,会有什么影响?在南北纬60度附近,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汇聚对大气运动又会有什么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最后绘制成一个大气运动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最后,教师要学生反思回顾和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促进整体知识的形成。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并在空白的底图上绘制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争论,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二)优化教学媒体组合,化抽象为直观

由于地理科学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板图、板书、设计学案等教学媒体,以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难点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直观空间模型,构建大尺度空间模型,展现动态效果(如图1)。教师可以用箭头表示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气流,并分用冷暖色系表示来自极地与副热带的近地面气流,为箭头添加动画效果表示因冷热不均导致的空气垂直运动、发生偏转的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先后顺序,展示动态效果。

(图1)

其次,不忘传统板书、板图手段。板图是地理学传统上非常有用的工具,在黑板画出包括地面、大气垂直断面和高空大气的示意图(如图2)。图当中,包括右半部分是地球表面,中间这部分表示的是大气断面,左边半部分表示的是高空。通过图,能够把地面和垂直大气运动以及高空大气运动联系在一起,使得这种地面、高空和垂直大气的这三个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画过以后,学生能再模仿着画,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效果会比较好。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通过自己表现的方法,用这种直观的方法表现出来。

再次,根据学情设计学案,学案上的空白地图与板书一样,让学生在空白的图(如图2)上绘制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争论,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图2)

(三)优化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提倡探究学习,鼓励课堂讨论,注重小组合作,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希望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掌握一些对将来生活有用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景,假设模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不断得出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规律,使学生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在课后布置学生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的作业,不仅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时,对设计思路与要求明确交代,对制作完成的模型进行检查验收,做出恰当的评价,以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2009.

[2]黄莉敏.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及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作者简介:

詹剑锋,一级地理教师,学士。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