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点”巧问 激活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点”巧问 激活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教学设计的结晶,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引领、激发、牵动作用。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找准问点,循“点”而问

课堂提问,问题要精当。教师应细读文本,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比如,文本的重难点、空白点、点睛点,作者的动情点,还有学生理解的模糊点、疑惑点,体验的冲突点……把准问点后,教师便可循“点”而问,以问促思,以问促悟。通过“问”,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揣摩文本行文思路、体会遣词造句的匠心、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外,笔者以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问——思辨互动,激活课堂

通过“巧问”,促进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辨,可创设出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将相和》教学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段。

师:请大家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生■:撞。

师: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生■:“撞”的力量是很大的。

生■:这说明蔺相如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表现蔺相如的勇敢。

师:那么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

由“撞”字切入,问点小,但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却十分广阔。“真撞”和“假撞”,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联系前后文。这就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问——激发想象,深化认识。

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关注文本中具有培养想象力功能的“点”,可利用文中插图引导或文本的空白点提问。如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教师可抓“四处”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文字,想画面,你都看见谁了?他们也许去了哪里寻找燕子?也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贝蒂小姑娘是怎么寻找小燕子的?而后,创设情境,想象:如果你是小贝蒂的爸爸、妈妈,看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说?小贝蒂又会怎么说?……如此,循“点”而问,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问——整合资源,读写结合。

教师的提问设计,不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存量,更应当促使他们重组信息,整合资源,读写结合。请看课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处。

师:当我们学完本文后,回荡在我们耳边的是那充满爱的声音——

生■:“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师:联系我们学过的文章,你还听到哪些关于父母爱的语言呢?

生■:《钓鱼的启示》……

生■:《落花生》……

……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用心感受,你又听到哪些关于爱的声音,或理解了父母哪些爱的举动呢?

如此提问,从文本出发,步步推进,层层拓展,为本单元习作的思路打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读写结合。

二、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同样的目的,同样的问题,如能变通发问方式,可以更加吸引听者,不至于让人产生听觉疲劳。

(一)变“直问”为“曲问”。

如《白鹅》一课,根据小泡泡提示,应引导学生感受过渡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在全文中的作用。如教师这样问:“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即是直问。如改为曲问,就可以先从“这只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里呢?”入手,再请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所在的片段,然后再问学生:“是否可以把第二自然段去掉,为什么?”

相比较,教师变直问为曲问,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且降低孩子对新知的理解难度,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二)变提问为圈画批注

教学中倘若是要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转化为阅读时的圈画、批注训练。如教学《山中访友》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读课文,画出文中含有“朋友”一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发现。

二快速读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再谈自己的发现。

(三)变提问为动手操作。

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拿双笔帽的圆珠笔代替火车,作上坡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四)变“师问”为“生问”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新课标从第二学段就开始对学生提出的一个阅读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为学生创设释放疑惑的机会,由学生提出教学探究的主要问题。如课始,引导学生质疑课题;课上引导学生认真读文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再加以归纳、小结,形成主要问题,推进课堂教学。课的末尾处也可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此换位提问,以问促问,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