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寻神秘的“黑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神秘的“黑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对黑体字的名称起源和诞生过程进行研究,得出了黑体字来源于日文哥特体的结论,并对黑体字的科学命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日本体”或“和体”的方案。

关键词:黑体;哥特体;日本

中图分类号:H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53-02

就通用印刷字体来说,“黑体”是其中最年轻的,但却是最为神秘的。其神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诞生时间、地点的神秘性;其次,名称来源的神秘性。因此,探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深入研究“黑体”以及我国近代印刷体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黑体的诞生于何时何地?从我国现有的印刷品中,1910年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其中的章节序号:一、二、三、四、五,都用黑体标出(图1)。那么,找到了这个证据是不是就代表着找到了黑体的诞生时间和地点呢?笔者认为不然,因为还有日本的汉字哥特体(ゴシック体,是根据西方无衬线体创制的一种全新的日文字体。)挡在前面。板仓雅宣在《活字印刷发达史》里说:日本最早的汉字哥特体,出现在1884年6月1日《官报》的国外报道部分的小标题上,但并无实物图片。在1891年8月的《印刷杂志》中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为自己刊登的广告中使用了五号汉字哥特体“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字样(图2)。

值得注意的一个史实是,1883年,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派松野真之助在英租界组建上海修文印刷所,1894年,因经营不善关闭,所余设备作价一万元卖给了商务印书馆。而根据《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中高翰清,唐炯等人的记述,商务印书馆的确在那个年代花重金从日本进口字模以及设备并进行了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合作。从1891年日本出现第一款汉字歌特体,到1910年商务印书馆部分使用黑体所印的《东方杂志》,其间近20年时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商务印书馆完全自主开发了黑体字,还是在收购修文所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日文汉字歌特体的字模?抑或是商务印书馆虽没有得到日文哥特体字模,但已根据日本印制的出版物仿制了黑体字模?由于当事人已大多作古,现有文献无明确记载,这一切只有从现存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去分析、推断。《中华印刷通史》第十四章:“190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并刻制方头字和隶体等铅字,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宋体字独据版面的局面。”①其用语在楷书铅字用了“创制”二字,而“方头字”即黑体字,用了“刻制”。著名印刷史学者张秀民(1908-2006)在其《中国印刷史》中写道“清末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国外新机器新方法。过去美华书馆只有七八号明朝字,而明体字方正呆板,无书法美感,习久生厌。商务乃创制楷书体,精美雅致,又有隶书体及方头体等。”②中间对黑体字的产生,以“有”字描述则显得较为牵强,但与“创制”实不能混为一谈。从早期商务印书馆黑体字的使用情况来看,也遵循了日本人使用汉字歌特体的习惯,即只用作章节、序号(图3,图4)。因此,早期的黑体字的确在模仿日文汉字哥特体,是汉字歌特体的中国翻版。

而另一方面,虽然日本文字中存在着大量汉字,但终究只是一部分,字库并不完整。1981年3月,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文部省申报了所拟订的《常用汉字表》,仅有1945字。因此,从字模上来说,刻制一套汉字黑体字模的数量必须远远超出刻制一套日文汉字哥特体。综上所述,汉字黑体字与日文哥特体的关系必然是早期相似,这段时期大约在1910年至1920年,在这一时期内,国内的出版社直接使用或仿刻日文汉字哥特字模。而当大众对这种方正、简洁的新字体逐渐接受并追捧时,国内的出版机构就必须自己刻制新的汉字哥特体中没有出现过的新字形,逐渐形成真正的汉字黑体。然而,汉字哥特体在先,黑体字在后的时间顺序,以及后者直接受到前者影响的事实,从目前的证据看来,是无法否认的。这样的结论或许让很多国人无法接受,而如果将这样的结论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就更为成立了。

众所周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极其落后,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形成了巨大反差,中国开始从科技、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向日本全面学习。现代汉语中也出现了很多来自日语的新词。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里开列了一张数目庞大的词表。据有人统计,中国人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约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对黑体字来源于日本的事实大惊小怪。

可是,黑体字又为什么称为“黑体”呢?这似乎是一个更大的困惑。从文献上看,黑体字从来不只有“黑体”这一个名字,还有美术体、方头体、方头字、等线体等名称,名称混用的情况一直持续至今。在1984年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上,获奖黑体字也并不是以“黑体”二字出现的,而是以“美术体”出现的。这说明在那时候“黑体”还不是被官方和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命名,也可见“黑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通用俗称。而造成混用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遵循中国的字体命名规范。(图5)

书体通常有两种命名方式,一种就是以创造者的姓命名,如欧体,柳体等;另一种以造型的特点命名,如楷书,隶书等。而汉字的印刷体命名,则主要以朝代来命名,如宋体,仿宋体,日本也沿用了这种方式,不同在于它们称“宋体”为“明朝体”,认为应该以“宋体”成熟的朝代――明朝,来命名这种字体。此外,他们还称印刷楷书体为“清朝体”。无论如何,中日两国却都是以朝代来命名印刷体的。如果严格依据这样的规范,那么“黑体”这一直接来源于日文汉字哥特体的字体或许该称为“日本体”或者“和体”。而“黑体”确与“和体”的发音相近,在我国徽广湖等大部分南方地区都“黑”的发音与“和”相同(He,二声)。不过,这仅仅停留在推测和假设中。黑体之所以真正被称为“黑体”的原因应与早期黑体字大多用于标题和序号,横竖等粗,笔画粗壮,再加上印刷油墨的溢出,显得较一般正文的宋体或仿宋体较黑有关。这种来源似与Gothic的来源如出一辙。1834年英国人文森特・菲金斯(Vincent Figgins)将无衬线体正式命名为Sans Serif,然而在美国却并没有得到认同,美国人无厘头的使用了中世纪哥特体(Gothic)作为名称,而中世纪哥特体与早期的无衬线体唯一的相同点就是笔画粗壮。由此可见,一款字体的名称和实质,就像一个女孩子可以起男孩子的名字一样,并没有僵化的标准。但是,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日本体”或者“和体”,是意图使其成为汉字黑体字的“Sans Serif”,虽然它们不可能成气候,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依据严谨的科学命名规范,“黑体”应该称为什么。

注释:

①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中国印刷通史[M].台北: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2004年版. 第590页.

②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页

参考文献:

[1]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中国印刷通史[M]. 台北: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2004年版.

[2]许慎.说文解字.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回忆中华书局[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6]板仓雅宣.活字印刷发达史[J].idea.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