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中经典的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通过对目前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观察,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含义入手,对目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切实有效的提问策略:提问目的明确;问题类型全面,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提问后应有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反馈要适时,方式要恰当。

关键词: 中小学有效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一直以来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典的常用的教学方法,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的课堂中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常态下每分钟提问频率为1―4个,占用课时的80%(Husenetal.1985)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提问平均约占教师总教学时间的2/3。[1]

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某教育家所说:“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2]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的,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从有效提问的含义入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时间的随堂观察,分析目前中小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可行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有效提问就是指教师清楚明了地、有目的、有组织地提出简短的、发人深省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凡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提问或能引导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问均可称为有效提问。有效提问主要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的目的要明确。任何问题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提出一个问题的目的何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确的提问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帮助学生以有效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再次,提问后要有几秒钟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等待时间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二是学生反应和教师反馈之间的暂停;最后,教师的反馈应当适时,方式应恰当,要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来组织核心问题和适当的加工性问题,也就是反馈要具备针对性、组织性和动态性。

总之,有效的提问必须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相适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生成高质量的回答,辅助学生建构能被个体内化的,且能和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提高和改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笔者通过深入中小学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上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设置提问的目的上,过于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提问的检查功能,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二,在问题的类型上,过于倾向选择低水平的识记性问题,忽视高水平的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第三,在等待时间上,为了照顾教学进度,没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通常是教师自问自答,匆忙完成教学任务;第四,在提问的反馈上,过于强调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处理偏简单化、重复化,对学生的个性回答,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处于发问的“控制”地位,学生则处于答问的“受控”状态。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认识课堂提问的实质,对科学有效的提问缺乏应有的认识。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完成既定目的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和计划”。它用于指导教师决定在课堂中提问哪些问题。离开了策略,讨论就可能变成一系列缺乏连贯性和目的性的简单问题的流水帐。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和选择提问策略是完全必要的。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能够为各种教学目的服务,例如通过课堂提问是复习旧课为新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呢,还是用以启发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呢?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就能避免在课堂上随意而问,无的放矢,就能知道究竟该问什么和用什么类型的问题提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在提问前,教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

(二)问题类型应全面,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

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问题按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可划分为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六类。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之间并无好坏之分,它们在课堂教学中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兼顾各类问题。针对目前课堂低认知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教师应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例如:(1)How many house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2)Which house will you choose to live in?Why?很显然,后一种问题的设计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更有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可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回答高认知水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综合运用,或分析,或预测,或评论,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知觉能力、洞察力等都得以锻炼,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当然,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往往综合性很强,学生很难抓住头绪来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使得学生容易回答。

(三)教师提问后应有几秒钟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

所谓等待时间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二是学生反应和教师反馈之间的暂停。在课堂提问中,许多教师都急着让学生回答,中间没有等待时间或等待时间很短,这容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无法有效回答,而且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失去信心,不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发现,许多低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学生回答之前的暂停不过1秒钟,而有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学生回答之前的暂停,根据问题类型不同有3到10秒钟。因此,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将更有帮助。这样,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将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将大幅度提高。

(四)反馈要适时,方式要恰当。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恰当的回应方式会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及时正确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既可以纠正错误,强化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批评、训斥等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而肯定、赞扬的积极反馈方式则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表扬而缺乏具体引导,会使学生产生心浮气躁心理,使思维难以深入。因此,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力求个别化、多样化、多元化。教师要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Linda Elder.Richard Paul.The role of Socratic questioning in thinking,teaching,and learning.The Clearing House;May/Jun,1998.

[2]尤兰萍.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J].教育与职业,2004,(15).

[3]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