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格里高尔的反英雄形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格里高尔的反英雄形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以一个变形人的形象出现,不同于严肃的忠于客观现实的现实主义,以一种荒诞的笔法来描写一个普通职员变形后的生活状态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转变,以强调二十世纪初期工业化浪潮下人的心灵异化,塑造出一个典型性的反英雄,深化了小说理性。

关键词:多余人;异化;孤独

一、“多余人”的原型批评

格里高尔・萨姆沙在变形之前,是家中的经济来源,努力工作替父亲还债,希望促成妹妹去音乐学院深造,还为家里买了大的房子,这个家庭无法想象没有格里高尔的后果。但是,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一家人惊慌失措,一边为丧失经济来源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则祈求格里高尔能够变回正常模样。而随着时间的逝去,他们丧失了信心,于是,格里高尔便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变形这一变化,使格里高尔自身深处的孤独和怯懦被无限放大。“多余人”的形象在19世纪俄国作家的笔下屡见不鲜,这些人出身不凡,接受了西方新式教育,对民族和国家有远大抱负,但是在现实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迷惘和压抑,从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而格里高尔和他们是有共同之处的,变形前的他为了家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自己是具有光荣感的,但是他做的这一切,依然不能使他站稳脚跟,人际关系也一无是处。变形只是放大了这一切,使之浮出水面,理性与现实的差距使得格里高尔逐步走向孤独,最终导致异化。而格里高尔与多余人的差别在于他的普遍性,他的身份不再只局限于贵族,而是更为普遍的大众中的一个公司职员,这就说明异化已经在这个社会屡见不鲜,成为了社会性的问题。

二、表现主义作家的非理性叛逆

表现主义作家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家,他们极力表现对人生的自我感受,对客观世界外部特征进行夸张和扭曲,同时表现出种种极端化的情感,去塑造工业化、城市化的世界中孤独的个体。卡夫卡对格里高尔的塑造,最成功的就是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他的心理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由开始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到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再到他被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格里高尔心理变化的全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是多么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和悲凉。格里高尔非常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处境,他表现得异常冷静,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在这里,死亡是有意义的,格里高尔的死换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激情。这就与传统的西方生死观不同。卡夫卡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有一些早期的存在主义的思想存在,认为死亡是进取,死凸显了生,存在是有限的,向死而更好地生。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出游,舒服地谈论前途的光明。存在主义融合了东方的调适性心理后,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极端倾向,变得更加生活化、中庸化。作为表现主义的大家,卡夫卡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来写作这篇小说,比如小说的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在我们看来很震惊的事实却被卡夫卡如此平静地诉说,叶廷芳评论为“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荒诞的是变形这一事件,而细节即格里高尔的内心情感的刻画使得变形的荒诞被一定程度地冲淡而显得十分真实。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分析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时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沉思冥想,是超功利的、独立于审美客体所指的现实、道德效果或实用性。爱德华・布洛把“距离”这一概念引入该理论,从刚刚引用的《变形记》的开头看,格里高尔的变形,实际上是卡夫卡将我们置身于一定距离之外去观看,我们不自觉地去感受观看的客体即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生活习性,引发起我们与格里高尔家人相似的同情乃至厌恶的情感,同时也能够理解格里高尔的孤独感和寂寞。

格里高尔是一个反英雄主人公,与伟大、高尚、威严或英勇的英雄形象相反,反英雄体现的是卑鄙、下流、消沉、愚蠢或奸诈的人物品性。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丧失了一切人生意义,在他的身上,无法看到任何进取的影子,只能看到孤独和绝望,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对如此的格里高尔产生厌恶之情。我认为卡夫卡希望看到的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以格里高尔为戒,积极寻找人生意义,为之不断进取、奋斗,避免心灵异化而酿成一系列悲剧。

参考文献:

[1]卡夫卡.变形记[M].李文俊,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木 心.1989―1994文学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