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脉施甸金色布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脉施甸金色布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云南旅游也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除了那些早已闻名世界的旅游景区,云南还有众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值得参加世博会的广大游客去尝试,去体验。上海经昆明至腾冲,是云南旅游的一条重要线路,在这条线路上有一个独具风情的地方――施甸,那里的布朗旗热情好客,“年猪饭”令人回味无穷。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我们渐渐淡忘了那些古老的风俗。“杀年猪”对城市人来说成了久远的记忆。当热气腾腾的杀猪饭摆上桌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在我们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去吃一次“年猪饭”吧,到一个叫施甸的地方,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红土地的厚重,有布朗族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怎么说呢――哥吃的不是饭,是往事、

当我们奔着渴慕已久的“年猪饭”进入施甸时,太阳已经西斜。施甸是个大坝子。虽然是睦冬时节。但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开得正旺,把施甸的山山水水装扮成了金色的诱人世界,汽车由北向南几十公里就在花问穿梭。县城的夷州饭店门口,盛装的布朗族女孩子抬着酒杯,唱着酒歌,欢迎我们这些远道的客人,不喝个三四杯酒是进不了大门的。她们脸上没有羞涩。只有甜蜜的微笑。她们的微笑是如此的纯朴和天然,以致令人感动。她们身上漂亮的衣服五颜六色,但服装样式却相对统一。藏青色帽子成高耸、直立的方形状,角尖上别着鲜花。黄、绿、蓝、青、白、红、紫七色玻璃珠串成珠链,

县城的“年猪饭”多了几分雅致,虽然味道不错,但却少了韵味。要真切感受施甸的“年猪饭”,最好的选择便是去布朗族的村襄。施甸县的布朗族曾称为“濮人”、“濮蛮”、“本人”,因服饰艳丽俗称“花濮蛮”,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每年立冬以后,施甸各民族都要准备好豆子、辣椒、草果、萝卜丝、腌菜……杀年猪的季节到了,无论走进哪个村寨。都能见到杀年猪的人家:无论认不认识,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你去大吃一顿。在这些“年猪饭”中,又以布朗族的最具特色。所以在迫不及待地等待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我们一大旱赶到了摆榔乡大中村的菠萝寨。

太阳越过山峦,“霍一霍一”的磨刀声已经划破了静谧的村落。村中热闹得不可开交,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杀年猪。娴熟的主刀者总能让年猪一刀毙命,然后麻利的将年猪洗净开剥。这边虽有万千热闹。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杀猪的祭祀活动。质朴善良的布朗族人民认为谷子、耕牛、风雨等自然之物和人一样也有灵魂,为了取得粮食的丰收就必须先取悦这些自然之物的灵魂,而取悦的方法便是祭祀。因此,除了杀年猪前要祭祀外,布朗族人民还有祭谷魂、祭龙、祭寨等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大中村的布朗族村民把杀年猪的祭祀地点选在了一个名为“小石林”的地方。此地还果真有几分石林的风味,其问怪石参差嵯峨,嶙峋万状。更独特的是整个石林都在古木掩映之中,据说这些古木大都已生存了500年之久。到达“小石林”之后,村民会在山神庙前摆上已在家里供过天地的一块方形五花肉、两个鸡蛋、一碗米饭和各种茶水。然后点燃香纸,祈祷缠绕在帽子中央。她们身着对领长裳,前短后长。衣领除了有刺绣还镶着银泡,对襟配以七星银扣。一般镶有红黄绿三种颜色。长裳外是一件对领短褂,双面不同色,一面是艳丽的花色。一面为黑色,如果谁穿黑色一面在外,则表明她已经结婚。裤子为油绿或深红色长裤,裤脚多以彩布和绣花作为装饰,看起来艳丽多彩。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她们穿着的鞋子,编织精美的草鞋上装饰着各种彩色线球,看着不像鞋子,倒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夕阳下,她们满身的银饰发出璀璨的光芒,如彩云般飘到我们面前,酒不醉人人自醉。来到施甸的第一顿“年猪饭”就在陶醉中过去。粮食丰收,生活平安。

然而杀猪和祭祀只是整个活动的准备工作,吃年猪饭才是高潮和重点。“过年了,杀年猪、杀年猪,腌菜拌生肉,甩了一箸又一箸;蒜苗炒瘦肉,你说略舒服:葱姜炒猪肝,你说香不香。”在古老的歌谣中。 “年猪饭”吃了一年又一年。

当我们来到村民李金纬家时。一个和蔼的老人正在院外的火塘边烧着开水,院里一家人正在忙着,装肉肠,剁骨头,而李金纬则在忙着腌制腊肉。看到我们,主人们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又是敬烟。又是递茶,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住房。原来古老的布朗人居住的是一种架设在木桩之上的干栏式的房屋建筑,楼上佳人和堆放粮食,楼下养牲畜,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这种居住方式有所改变。但是有很多习俗保存了下来。李金纬家的房子就是这样,进入屋里火塘的火焰正在吊锅下呼呼上窜。就如同布朗人家火辣辣的日子一样,把屋子映得通红。抬头一看,房梁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在火光的照耀下,它们的颜色和布朗人家脸上的笑容同样灿烂。屋内的陈设虽然简单,但对于“甘其食,美其服”的布朗族人民来说却不乏温馨。

在主人热情的款留下。我们终于可以饱餐一顿倾慕已久的正宗“年猪饭”了。主人首先端上的便是“年猪饭”中最具特色的腌菜拌生肉,他一边拌着碗中的生肉,一边给我们讲起了关于这道菜的故事。原来腌菜拌生肉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八千年前的姚关人每次打猎归来。都要取下猎物身上最好的肉。拿去供山神,一次供奉时,有一种名叫盐霜果的野果恰巧落在供奉的肉上。鲜红的肉马上变成白色。姚关人回去一尝,觉得鲜嫩味甜,酸香可口,以为这种吃法实乃天赐,于是延续了下来。”我正听得入神却被主人手中拿起的一根树根状的东西把注意力转移了过来。别小看这小小的“树根”,它可是腌菜拌生肉不可缺少的“味精”,其名叫山胡椒根。又称“木老元味精”,拌肉时用刀刮一点树皮在上面,就有去腥增香的妙用。待主人将生肉拌好。桌子上已经摆满了各种美食。葱篓炒猪肝、五花肉蘸猪血、骨头酢、豆腐肠等等,只逗得我胃里的馋虫乱撞。热情的主人给我们每个人都倒了一碗酒,并不断地劝我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充满了古道热肠的豪气。主人如此热情,客人也大可不必拘束。据说当地有条不成文的习俗,即吃“年猪饭”时,上桌的皆是朋友。所以尽可放浪形骸,开怀畅饮,休说是喧哗猜拳,即使是醉态可掬也是没什么好禁忌的如果说“年猪饭”的味美还在我的意料之中的话。那么吃年猪饭的热闹与和谐却真的出乎意料了,大家哪里像初次相逢的宾主,倒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吃肉、喝酒都是如此的爽快。使我在不知不觉问便酒酣耳热了。

当我们酒足饭饱要离开时,好客的主人一再挽留,并叮嘱我们明年一定还到他家吃“年猪饭”。到了布朗族村寨,你就会知道其实每一户人家都和李金纬一样好客,一样纯朴善良。施甸的布朗族被称为“金布朗”。据说这是因为他们人数较少,或是因为他们穿

链接一:“年猪饭”的特色美食:

腌菜拌生肉:此菜是先将猪的脊肉切碎。拌上腌制了半月的野油菜花。配以盐、花椒、辣椒、柠檬汁、山胡椒根(施甸昧精)等佐料。进行搅拌至生肉发白便可以了,比菜吃起来鲜嫩可口,回味无穷,是年猪饭最具特色的菜肴之一。

五花肉蘸猪血:又名姊妹菜,制作此菜时,先将猪的 肚皮肉煮熟切片。再将萝卜丝和炒面以及配料加油熬制成者血菜,然后用五花肉蘸猪血菜食用。香味绵长。油而不腻。

蚱肉,又名萝h丝肉,是以猪头肉和猪蹄肉为原料,加入萝卜丝、炒面和各种香料和肉拌匀,装坛腌制两三个月后食用。此菜有色泽鲜艳,爽口利心的特点。

此外,年猪饭的特色菜还有骨头蚱、豆腐肠、火腿等各具特色,也很值得品尝。连接二:一千年前,契丹民族崛起于东北,建立了强大的辽国,与宋朝演绎了一段南北朝的历史。随着女真、蒙古的兴起,契丹逐渐消亡,最终这个民族消失了。没有人想到。700多年前,契丹人加入蒙古军队,南下平定大理国后,这些契丹人在施甸繁衍生息下来。当我们来到施甸长官司、由旺镇木瓜榔村的蒋氏宗祠。还能看到许多契丹的遗风,古老的契丹文字仍在使用,壁画中讲述着耶律阿保机的故事。居住在施甸的契丹人经权威机构DNA鉴定。与东北的达斡尔族一起被确认为契丹民族的直系后裔。着金黄色花边的衣服。然而。亲自到布朗人家吃一顿年猪饭之后,体就会明白称他们为“金布朗”除了这些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金子般珍贵的质朴善良的心灵。

回到施甸县城,整个县城也同样因“年猪饭”而显得热闹和欢快第四届“金布朗”民俗节的文艺演出正在广场上隆重上演,人们在夜幕中国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沉浸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之中。时至今日。 “年猪饭”已经自然演化成施甸人民的特殊节日。布朗族和“年猪饭”已经成为了施甸的名片,七零七至姚关沿途开办了多家“年猪饭”农家乐,坐落于施甸县城的夷州饭庄也喊出了“天天年猪饭”的口号。所以,现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来到施甸,你都可以吃到美昧的“年猪饭”,体会到如火的“布朗情”。

如果不是入选云南的60个旅游小镇,很少有人知道姚关这个地方。顾名思义,姚关是座关城,虽然它已经远离边关的位置,但一个山问的小镇默默在施甸县存在了下来。

从保山通往缅甸有三条古老的通道,前两条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就是腾越线和德宏线。其实在历史上,经过姚关通往南伞、孟定的第三条线与前两条相比毫不逊色,商贸往来极多,而位于施甸南部的姚关扼住这条线路的咽喉,因此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贸重地。

从施甸县城出发,10多公里的=级路,很快就进入了姚关坝子。看惯了滇西的大山大水。姚关的那些喀斯特峰林突然就让人感觉来到了滇东。环绕着这些峰林的是大面积的湿地,不可胜数的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繁衍其问,故称为野鸭湖。湖中礁石突兀,错落别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玲珑秀美。四面青山环绕,村落密布,海中有山,山中有树,山水相映,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构成了野鸭湖一派天然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走近了,湖中残荷在晨光中傲然独立。如果是夏天就好了!荷花盛开。约几个朋友摇着两条小船在湖中捉鱼、戏水,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滇西小桂林”的确不凡。

留恋于野鸭湖的秀美,一座横跨公路的巨大牌坊,上书“古镇姚关”,提示我们目的地到了。1987年。在姚关发现了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把姚关有人居住的历史上溯到了8000年前。姚关。古哀牢时有“濮人”群落;唐宋为百越民族居住地,名猛笼,意即森林的地方;元代名老窑寨,因老窑山烧制陶器得名。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缅甸东吁王朝五路犯滇。这时英雄登场了,邓子龙将军受命于危难之际。率三千精兵,远道驰援,日夜兼程,深入滇西,屯驻东线老窑寨。三战三捷,生擒敌首。收复失地。战后为巩固边防,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邓子龙率部在这里筑了大关、小关、里驿关、芭蕉关、茨竹关五关,并修建镇姚城,设镇姚守御千户所,他把“窑”雅化为“姚”。始称姚关。姚者,艳也,关者,固若金汤,永镇姚关。悠悠岁月,已四百余年。

邓子龙在姚关镇守6年,后来他又率军到朝鲜参加抗倭能争,以68岁的高龄战死疆场。40余年的戎马生涯都是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度过的,邓子龙称得上是民族英雄,而他一手所建的姚关古镇也就成为了这位英雄人物的见证。除了筑关建城以外,还开辟清平、朝天、万仞诸洞,并留下了全胜关、血战桥、偃草坡、战士冢等战争遗迹。离镇不远的清平洞杨柳依依,桃花灼灼,莲荷盈盈。石壁上邓子龙的题诗依然,“洞里神仙洞外村,清平不问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醉向几杯销白日。闲托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当年邓子龙在这里指挥大战,颇有几分“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一代儒将跃然史册。当然,战争并不都是风花雪月,击败缅军后俘获了1000多头大象,邓子龙犒赏三军,在清平洞烹象为食,“万历十一年擒缅象千馀,烹象处,烹以享士。豫章武桥记”。这样的题记大概要让动物保护者捶胸顿足。

游过清平洞,返回姚关古镇。和所有的古镇一样,寻常巷陌中隐藏着深宅大院。作为曾经的边关戍守之地,古镇人大多是跟随邓子龙来到这里的军人后裔,随着战争的平息,他们或耕作,或经商,一代代繁衍下来。姚关是云南通往缅甸的商旅要冲之一,自然商号马帮极多。春去秋来,一队队马帮入缅甸。许多姚关人因此而富甲一方。漫步到一条叫程家巷的小街,那些历经风雨的雕梁画栋显示着曾经的辉煌,走进一家当年的马帮人家。空寂的院落中马帮故事早已在时光中遗忘,倒是一块“割股疗翁孝妇之门”的匾吸引了我们。据说100多年前这户人家的儿媳妇为了治好公公的病,割下自己的肉来做药。传说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就真实发生在这个边地小镇。

姚关还有许多的往事,也有许多的风景。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大亮山万亩森林,大尖山万亩生态茶园是人们疗养、休憩的好去处。姚关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布朗族的“打歌”、契丹后裔的“遛马”及独特民族饮食“年猪饭”。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姚关火腿、水豆豉等腌辣食品美味可口,独具特色,堪称滇西一绝。还有未开发的火星山和山邑岩子攀岩基地等等,都是旅游的处女地。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野鸭湖畔的农家乐“山邑人家”吃晚饭,看着夕阳在湖面上闪烁,黄色的苇草中忽而钻出一支野鸭向着远山飞去。古镇在夜幕下渐渐隐没,和邓子龙的时代大概没有什么区别吧?“三军散去,剩存湖上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