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农村寄宿生享受着国家优等的待遇,接受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品尝着科学配置的营养早餐,居住着温馨舒适的宿舍。然而缺失的家庭温暖,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严格的管束,使得孩子们并不快乐,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我们要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个问题,给孩子们一个交代。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孩子们享受着优等的教育资源,品尝着科学配置的营养早餐,居住着温馨舒适的宿舍,再加上接连不断的爱心捐助,可以说他们的待遇是空前绝后的。但是,有时孩子们也不快乐。

一、缺失的“父母爱”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篇章,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一方面,家长的素质、教养、人格、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习惯的养成、甚至说一些做人的道理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好或坏,有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另一方面,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关心和。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任何事物所不能代替的,缺少父母爱的儿童,尤其是低年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所带给他们的温暖,就会常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影响儿童的性格、气质、人生观。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这样一个对个体情感发展极其重要的家庭生活,正在农村寄宿制推进中被忽视和低估。一些寄宿制学校采封闭式管理,寄宿生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感觉内心孤独、寂寞。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这些内在情感的缺乏,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行为的反应,如焦虑易怒、顶撞他人、不服管教,行为孤僻,等等;没有了亲情的保护,弱小的孩子们会失去安全感,特别是那些比较孤僻和内向的小孩,这样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回到家后自然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造成可怕的亲情危机。

二、过重的“学习压力”

由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课堂上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住在学校念书,还学不好。”课间,为了作业而狂奔的寄宿生随处可见;中午,食堂里能看到学生一边写字一边吃饭的身影;放学了,其他学生快快乐乐地回家了,寄宿生还要上一个小时的晚自习;双休日,街上的小屋里挤满了写作业的孩子们。

三、严格的“学校管理”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上的学习,生活教师负责学生课后的休息照顾,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却缺少沟通交流,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寄宿生的情感问题便成了教师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地带。白天寄宿制学校和普通学校一样要完成教学任务,晚自习后虽有一些空余时间,但学校很难组织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活动。寄宿制学校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一般是封闭式管理,且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安排较满。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和选择范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看电视、上网的机会相对较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够多。时间长了,有的学生就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交流。在一些人看来,住校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学校过于封闭,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受制于严格的体制和管理的约束,只能沿着规则和条文规定的方向、在教师遵照规则和条文的“切割式”管理中机械地进行。

四、家校联系常态化

小学寄宿制学校要为家庭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和联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可能的设施。学校应向寄宿生提供便利的使用电话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学生宿舍内安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人的联系。小学寄宿制学校要引导寄宿小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学校和教师有义务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并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和情感变化,特别是与后进学生的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不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熟悉每一个家庭,使学校、学生、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五、课余生活娱乐化

小学寄宿制学校要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创设愉快、和谐、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应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设施、设备和场地;学校要尽可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活动,为孩子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舞台;增设学校电视系统,增配多种类的图书和报刊,让孩子有更多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排解学生离开家庭后的内心失落感,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六、教师素养的多元化

中国小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西工区教育人的回答是:教育者不明白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认知特点混沌茫然,就没办法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学校可通过校外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教师才会去读学生,才能读懂学生:考试后多了鼓励,少了指责;课堂成了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

七、学校生活“家庭”化

山区寄宿制小学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应具备一颗“母亲”般的心灵。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母亲”的本领和“爱心”。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要对孩子关怀备至,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像“母亲”、学校是“家庭”。学校要注重给学生“家”的感觉:食堂、宿舍的布置要有“家庭式”的特色,一句温馨的标语,一幅和谐的家庭画都能带给孩子安慰、鼓励;增加后勤人员,尽量和孩子一起睡,讲故事让孩子入睡,给孩子盖盖被子;对女孩子的照顾更应加强,后勤人员中应有女性;食堂要做适合孩子口味的饭菜,还要准备上“零食”,满足不同口味的孩子。这种育人环境,体现家庭的品味,让学生体味到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高建波.浅谈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王占伟,张志博.有一种教育叫“西工”.中国教师报,2013-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