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各路影像专家京城“论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各路影像专家京城“论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秋天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举办了国内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会,在全国拍卖界、收藏界引起极大关注。这一年来中国影像拍卖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影像艺术品市场如何去规范和建立?影像艺术品的价值如何判定?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关心这件事情的专家和学者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看法。鉴于此,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于4月19日举办了“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研讨会”,邀集国内顶级的近二十专家、学者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

甘学军(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

去年秋天举办的影像艺术专场拍卖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事先我们曾经想到会有一些反响,但是反响如此热烈和广泛,却是没有预料到的。当时拍卖现场的状况,是我从事拍卖工作十几年来见到最热闹的一个场面。133张拍品,最后成交是80多件,成交将近250万元,平均每一张以3万-4万元的价格成交。这种价格在一个新品类拍卖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市场还不十分熟悉的摄影作品市场启动时,是很难见到的。就此而言,反响之热烈也是在情理之中。

现在国际的影像经营界、收藏界也把这次拍卖看作国际影像收藏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契机,希望把国际摄影大师的作品推荐到中国市场,也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发现更多、更重要的中国影像作品,把它们推向国际市场。目前一些国际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像IDG马上就要进入中国影像市场的运作,这对于中国的摄影艺术家,对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乃至于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都是一个面向国际的机遇。

这个机遇一出现,就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连锁反应――最近大江南北出现了各种影像的经营机构和多次的影像拍卖会。从中我们看到了开拓这个市场的意义,同时也觉得这个市场来得太快,还没有准备充足。像大家关心的限量问题、制作技术问题、制作规范问题、收藏规范问题、标准问题、价格体系等等都还没有做准备的时候,一下子遍地开花,就显得过热了。我觉得不能把去年的秋拍看成是结果,看成是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行情,这只是多少年来市场和学术的热情渴望积累的一种爆发,不是正常的。拍卖会成交结果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有市场的内在规律在内。所以这需要我们从业者也好,专家学者也好,媒介也好,能够有更理性的认识。

我们认为,面对这种冲动,非常有必要请学术界的专家和关心这项事业的人士来对市场,尤其是在这个市场建设的初期,发出一些实质性的健康的声音,保证这个市场真正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上并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要特别强调学术,因为市场的最终支撑是学术,每一个市场都是这样的,何况我们在目前这种社会条件下开发的影像市场更是如此。

仝冰雪(老照片收藏网主编):

国内有很多人在做老照片的收藏,但是大部分人现在都处于一种自发的的状态,到底收藏什么样的东西,价格怎么来定位,大家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我们国内存的早期的东西很少,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早期摄影作品这一块很有意思的原因。在国外,大概从二十年前就有很多交易商专门收集中国早期照片。这两年,因为中国概念在全世界的崛起,很多老外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收藏中国照片的收藏家越来越多,所以造成了现在中国早期影像价格连续翻倍。因为汇率的问题,一张照片几千美金对中国买家来说可能很贵,对老外来说可能就不是特别贵,但现在不买未来会更贵。所以我希望有更多有实力的人加入中国早期摄影作品的收藏。

具体到每一张老照片的价值判定,有很多标准,比如它的拍摄时间越早越好,还有题材的重大性,以及老照片的拍摄者等。

鲍昆(著名摄影评论家):

判断照片价值的层次和角度是非常多向的,即不能非常单调地以摄影史自身的历史进行判断。实际上,因为照片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它所容纳的历史或者信息是非常庞大的,决定了在收藏品的价格判断上也是全方位的。

孙云翔(影天国际艺廊总经理):

影像价值所在是什么?影像就是时代瞬间的浓缩,但是这个瞬间有没有意义很关键。影像跟社会的关注度是很有关系的。我做画廊,我就要选择摄影家的影像在拍摄影像过程中的那段时间的社会关注度,跟现在的社会关注度有没有关系。

徐勇(策展人、摄影家、时态空间主持人):

我觉得中国这么多年来确实没有建立起影像价值的判断系统,到今天为止,摄影史实际上也没有真正认真的梳理。

蔡萌(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

摄影收藏确实能够让大家重视照片的价值,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我总觉得这个市场来得早了一点。在学术的梳理和总结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时候就进入市场,我觉得会有一些问题。因为我认为照片的价值是由学术价值来决定的。而目前我觉得有关中国摄影的理论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开始,所以就这个层面来看,这些照片的价值我很怀疑。希望更多的学者介入摄影理论的整理研究。

张洪权(收藏家):

其实国外的影像艺术品拍卖是以拍卖反映摄影特质的一些东西为主,比较抽象的,还不是我们纪实类的,基本上没有老照片。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国外拍卖的照片极少有限量的,有限量的作品可能只占到2%。为什么它不限量?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不限量谁买?

我还想提醒大家,我们的摄影拍卖不要去和绘画之类的在价格上较劲,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国际市场上对摄影这一个拍品的认识,它是一个非主流的产品,不是一个主流的东西,所以没有必要在价格上较劲。至少现在不要提限量这个问题,这对我们整个市场发展还是比较好的。

孙云翔(影天国际艺廊总经理):

我认为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少的就是好的,好的就是限量。

徐勇(策展人、摄影家、时态空间主持人):

我跟他们的观点都不一样。因为艺术品成为商品之后,商品有不同的策略,无论是限量还是不限量,都是一种策略,限量作品未必就比不限量作品的价格高。

石志民(华辰拍卖专场顾问):(08)

市场开始形成以后,摄影最终能够作为艺术品来收藏,这是跟限量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一般来讲限量照片的概念是1987年以后形成的。当然限量和不限量是由摄影师自己来做决定的,这是他的一种选择。但是比较认真的摄影师如果想进入收藏市场,我相信大部分会选择限量。

鲍昆(著名摄影评论家):

我觉得你们大家其实都没说到一点,进入市场的品质必须要有量化的概念,这是所有买家必须要拿到的一个安全保障。其实过去所有的作品都是有量的。为什么会出现亚当斯这些人的无限量的作品,是因为这些老先生们基本上在他们去世之前都没有赶上市场化这个好时候。但是他们为什么又有量?亚当斯在临死之前,许多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他是有纪录地制作几批东西,但并不是把这些东西送到市场上去卖钱,是为了给博物馆。比如说罗伯特・富兰克,洗印他自己所有精彩的照片,然后编辑出来,比如一百张一套,洗印了若干套。他这些作品是为了给博物馆的,而不是去卖钱。但是因为他这么庄重地做这件事情,他就有量了,因为有纪录,他这次做了多少,怎么回事,都是清清楚楚的。所以现在西方的图片市场上的卖家非常清楚这些东西有多少,而且他们更会遵循收藏的传承有序的原则,这作品都有出处。不能认为过去这些老的摄影家没有限量,他们是以另外的形式限量。

张洪权(收藏家):

抛开限量和价格的关系并且站在社会结构系统里来看限量问题,我们会发现,摄影作品是没有办法限量的,可复制性是它客观存在的。签名是一种方式,但是限量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可信。

王秋杭(浙江省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作品的品种、种类非常多。属于古董照片的话是不需要限量的,因为古董照片第一不可复制,第二不可再生。蛋白照片就可以称为古董照片。接下来是明胶照片,很快就是银盐照片,现在量很少了。喷绘是当代艺术,机械化复制是很厉害的,必须限量。

徐勇(策展人、摄影家、时态空间主持人):

今天的中国艺术市场跟商品市场一样,呈现出一种非常投机的泡沫泛滥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遇到中国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变革,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不同意市场的价格是一直往上涨的。

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截然不同。台湾地区同样有很好的艺术家,但是他的艺术家本身就不受关注,他的作品就是卖不过中国大陆的艺术家,而美国和德国的艺术家永远比中国的艺术家卖得高。

曾璜(新华社摄影部主任):

当时苏联有政治的壁垒,所以造成西方的艺术界对当时苏联当代艺术反映意识形态的作品趋之若鹜,造成这些艺术品价格直线上升。但是当苏联的政治壁垒被打开之后,发现苏联的主流艺术不是那些东西,而是那些写实主义的和纪实主义的,造成当时炒作的价格全部下来了。真正挣钱这一块应该还是当代的。中国目前当代艺术品价格炒高,我个人判断80%当代艺术品以后的价格是要掉下去的。

舒阳(映艺术中心CEO):

好的艺术品也达不到20%,任何艺术品都是这样的,所以80%下去是应该的,但是泡沫破灭之后并不意味着失去好的艺术价值。

曾璜(新华社摄影部主任):

华辰当代影像50%以上是精品,价格还会往上走,能够走到多高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徐勇(策展人、摄影家、时态空间主持人):

目前的影像作品经营当中,纪实摄影占了很大的一块,效益也非常好,总的来说是侧重于传统的,经典的。当代这一块很难签下约来,要签下来也是高于传统的。

舒阳(映艺术中心CEO):

或者至少把当代和纪实市场分开,这两个市场基本上不重合。在市场细化上就应该给它一个专业的引导。

徐勇(策展人、摄影家、时态空间主持人):

从画廊或者拍卖公司纯粹商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有几个指标:一个是成交率,我希望我这个拍品80%以上成交;其次是绝对值,能拍得非常高。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的话,绝对值和成交率都会受选择东西的影响。所以优选的眼光和角度要跟市场的眼光完全一致。

舒阳(映艺术中心CEO):

为什么拿不到作品,一个是海外的收藏已经有了十年历史,早期的编号都没有了,作品没有了,流通不了。再一个就是中国拍卖市场没有信任度,艺术家在海外已经拍了比较高的价格,不愿意影响个人市场。一般当代艺术家对拍卖这一块都非常的慎重。国内基本上是炒家。艺术家愿意卖给收藏家,愿意卖给喜欢他艺术的博物馆收藏家,但是中国这样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