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效课外阅读的三步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效课外阅读的三步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阅读文本的过程是生命个体获取认知、积累经验的重要策略,是学生提升理解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好语文,甚至是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工程。本文拟从阅读技巧、交流形式、链接生活等角度对高效课外阅读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生命个体获取认知、积累经验的重要策略,是学生提升理解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好语文,甚至是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工程。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内在意识中原始积累的语言和知识,一旦与学生阅读内容中的信息内容形成链接、补充、拓展的联系,就会在化学反应中产生鲜明的意义意境。而在这一心理认知过程中,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内容信息的叠加,更有对阅读文本语言的内在吸收。但纵观当下学生的课外阅读质态,学生的阅读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的特点:首先是被迫式――课外阅读并非是他们心甘情愿或者是其本身内驱动力所致,更多的是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对于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就鲜有仔细辨析的心境;其次,开餐式阅读――课外阅读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或是查阅相关资料,或是完成经验积累,而品析文本语言,提升语用能力,则没有时间和精力涉及。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只能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最终形成读过了也就忘却了,读过了却说不明白,更写不出来。整个阅读过程没有形成相应的效益,语言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如何才能在课外阅读过程,让学生读有所获,促进其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渗透阅读技巧,在“读懂”的旅途中获取方法支撑

1.请教“无声老师”,让工具资料为课外阅读助力

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文本不同,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没有了学生的交流与探讨,而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与智慧。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层次不同的阅读困难。在感知理解层面,学生最大的障碍在于自身能力与课外读物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学生可能会在生字的困扰下形成词语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外读物的进一步感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尤其是完全陌生的生字或者词语,学生借助上下文已经无法真正洞察与揣摩出意思。此时,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唯一能够信任的“老师”,就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书中出现了“违莫如深”这个词语,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师的日常的习惯培养下,很多学生都利用查阅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成语词典的解释与文本内容的对接中,感知词语的大意,并在具体语境的浸润下,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2.对接教材文本,让课堂教学为课外阅读服务

在课外阅读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就必须要对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性的思考与感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甚了了,对文本意欲表达的中心还模棱两可,学生的言语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打通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以课堂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为学生感知提炼课外读物形成方法的支撑。

而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读物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故事书的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感性的故事文本讲述给自己的家长和好友听,教师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故事汇报,从而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提炼与感知;而在对于整本书的小说阅读,学生还未能形成把握如此篇幅的概括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章节为单位,将长篇小说按照划分成为鲜明的故事情节,从而缩小相应的难度,提升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草房子》“药寮”这一部分时,教师依照其文本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入书本中的世界,从桑桑得病的生活变化,到其他不同人物对桑桑的关心等,将这一章节的内容整合成为若干的小故事,不仅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把握了故事发展的细节,为深入细致地感知课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培养良好习惯,让圈化批注为记录思维痕迹

俗话说得好: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跟随作者一起澎湃的过程,而这样的思维如何才能留得持久,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在书本中进行及时地圈化,并适时进行富有见地的批注。这种读书方式避免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的不断发展,对于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化――即在文本的核心语言中做上标记,提醒自己驻足玩味品析,在涵咏与赏析中提升学生的表达空间;可以在阅读中进行摘录――即将课外书籍中精彩的经典语言和句式进行研读,并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在摘录的过程中再度进行深入品析,并促进学生的内在记忆;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即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处、在文本意蕴的聚集处、在主题思想的凸显出,写出自己阅读的感受与体验,依托批注更加理性化和条理化的语言方式将促进学生对文本价值主旨的再度体悟,促进学生对文本世界的再度梳理。

以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为例,最后部分葵花要被接到城中,感情深厚的青铜与葵花之间深厚的情感注定了这将是一场难舍难分的场面。作者对这一内容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而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教师则运用课堂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圈化两人情感的语句,并对其中的典型语言进行积累与体悟,而学生在书本旁边进行的批注更是情感真挚,读来催人泪下。

这样的阅读,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同时也受到了较好的言语表达的历练,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效益。

二.丰富交流形式,在“读深”的历程中拥有展示舞台

1.建构小组网络,多维度交流汇报

自主性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依据自身的能力进行阅读。但自主性阅读绝对不是放任型阅读,学生各自阅读,而阅读的方式怎样、运用了怎样的策略、阅读的效益如何,这些关乎课外阅读的诸多元素切不可放任自流。教师应该积极创建各种网络组织形式,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公开、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在交流探讨中明确自身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个性特征的不同,为组织相应的阅读汇报小组,并在小组中成立设立相应的角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定时定点地进行小组的汇报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就定期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各个小组在征求小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交流计划,有的小组从某一个人物出发,整理出这一人物的所有时间,在小组共读、交流碰撞的过程过程中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有的小组从小说描写的角度出发,对某一个故事进行深入细读,体验作者在小说描写过程中的独特技法;有的小组,还拿出了不同版本对同一件事情的描写对比,在辨析反思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不再是单兵作战,不再是闭门造车,小组成员在与别人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不仅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夯实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反思过程中,为自己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建班级读书会,立体化展示探究

在小组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当学生在读完同一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班读书会,教师在交流汇报之前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特级教师岳乃红在总结自己创建班级读书会的经验时提出了这样的原则:读书交流会的问题宜大不宜小,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的空间驰骋学生的内在心灵;交流探讨的核心问题不能从文本中直接寻求到答案,而要学生依据书本内容进行整合性的思维探究加以阐释;要少提问体认性问题,而更多地提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文本内容特质的基础上,找准两者之间的有效联系点,从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阅读完王安梅所写的《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后,教师就在全班进行了班级读书会,事前教师就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最后的结果对于鼹鼠算不算得上是一种成功呢?从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身边的“鼹鼠”吗?两个问题首先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书本内容出发,感受人物的基本特性,并在主题内涵的关照下,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核心取向上;而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将文本的阅读反刍到现实生活中,以书本的力量和智慧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生活。学生在读书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讨,两个问题在交流碰撞中不断深入。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阅读出发,经历了思维感知、价值提炼、反观生活的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有效地感知书本内容,丰盈现实生活的心灵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链接现实生活,在“读活”的范畴中汲取源头活水

1.让阅读与其他艺术联姻,丰富展现形式

艺术是一种纯粹的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只有表现形式的不同,却在人性揭示与凸显美感的追求中并不存在其他不同。因此,当学生在充分阅读、形成体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将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链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从而为阅读交流、展示阅读成果奠定开创出独到的方式和策略。这样的结合方式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与维度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共鸣,对于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阅读了《伊索寓言》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连环画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以阅读的方式悦纳,而语用线条画面的途径倾吐,实现艺术方式的交互;而在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对自己最感性的篇章和回目进行角色的表演。在实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阅读选择、剧本创编、导演排练的过程,实现了对阅读书本的深度感悟和有效表达;而在阅读了《草房子》《夏洛特的网》等书籍后,教师则与学生共同观看相关的影片,不仅让学生在影音艺术形式下强化学生对书本故事的感知,更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拓展了对文本价值的另类吸收。

2.让阅读与实践操作合拍,强化体悟层次

陶行知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范畴,只有与现实生活实现高效联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阅读的勃发生机。学生由作品中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内涵的体悟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学生的阅读才不会滞留于僵硬机械的纸面上。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特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进行采访实践、调查走访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丰富起来。

例如在引导整班阅读《爱的教育》时,教师就在班级创设了“爱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爱的温情,更在活动中寻找歌颂身边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向自己最亲的人送去一句问候,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组织一次爱心活动,并将自己在活动中拍摄的图片制作成为幻灯片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不再是单独孤立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在走进书本、走进故事的过程中,再度走进生活,丰盈自身的生命经历,考量自己的原始生活。学生的阅读质态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越发具有生命的厚度和生活的气息。

课外阅读虽然是在课外,但并不是与教师毫无干系。教师切不可做起甩手掌柜,一味让学生自行阅读,将自主演化为放纵,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而要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促发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不断地将书本读深读透,更要在生活资源的关照下读活。唯有如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迎来灿烂明天。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