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工作中,我有时会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存在把语文教学的重心偏移的情况。下面针对一些语文教学重心偏移的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表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就应该放在工具性这一点上,语文老师平时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但在实际过程中,语文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偏移,一些老师喜欢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人文性上,而对工具性这点重视得不够。

拿文言文教学来说吧,一些老师平时喜欢大讲特讲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对于字词句只是附带地讲一下,而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讲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殊不知,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字词句。有的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重点不是很清楚,因而会出现上述的那种问题;有的老师怕讲字词句过于琐碎,因而有避重就轻的想法,备课时不愿意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上课时也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讲,免得字词句串讲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又不喜欢听。

我个人认为讲文言文时是有必要讲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但前提条件是要对文章中的字词句作一个基本的疏通,让学生通过字词句的学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才行,如果没有落实这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就直接讲深层次的东西,恐怕有些脱离学生的实际。对于学生而言,字词句的理解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更有利于他们形成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跳过字词句的教学而直接讲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尽管老师讲得轻松,讲得带劲,对学生而言,恐怕未必有多大的好处。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读解课文应抓住三个主要环节: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评析。这个读解过程符合人的基本认知心理,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因文解意、因意悟文,在教学时不能违反这一规律。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应让学生进行感知性认读,让学生自己弄懂课文的语言文字再说,老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到工具性这点上面来。

二、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表现在教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

知识和能力哪一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不需要我说大家都知道,当然是能力了。但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却偏移了这一重心,在教授语文知识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之间,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授,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这一点却忽视了。

例如一些老师在讲小说或者戏剧人物形象时,贴标签式地给人物作定性评价,在讲公开课时尤其明显。一篇较长的小说或者戏剧只用一节课也能上完,不管学生读了原文没有,老师首先对人物的特征进行概括,贴上标签再说,然后让学生从原文中找一些句子或者片断来加以印证,形式上算作是完成了这个教学环节,但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概括的能力。

要知道,知识是教不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人知识不如培养其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个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在做的时候却偏偏落实不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最终是使学生能在离开教师之后自己学习语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三、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上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偏移到教师身上了。有些学生存在着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的思想,只重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受训,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更缺乏要学会自己学的观念,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语文教师也乐于越俎代庖,替学生包办一切,大唱独角戏,一人主讲到底,而不是充当一个好的导演,引导学生当主角,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自己分析语句段落,自己概括归纳,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读书,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出相关要点,让学生记下这些知识,以为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显然把语文教学的重心弄偏移了,把教师当成了教学的主体,一堂课成了老师的个人秀,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会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市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