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下段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72例诊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下段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72例诊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段食管癌术后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接受下段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7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平均分成两组, 一组给予洛赛克加以治疗设为对照组, 一组给予埃索美拉唑加以治疗设为观察组, 每组各有36例患者。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4.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29/36), P

【关键词】下段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诊治

反流性食管炎指的是胃内容物, 由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胰酶、胆盐等反流入食管[1], 导致食管或食管下段发生狭窄、糜烂、水肿以及充血等炎性改变。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手术的综合治疗, 患者术后经常出现吞咽困难、呕吐、胸痛、烧心以及反酸等临床症状, 很容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现选择2008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下段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7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进一步分析其临床诊断、疗效情况,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下段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7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有36例患者。全部患者均通过胃食管主动脉弓下吻合术、左胸食管下段癌根治术。观察组中, 包括16例女性患者, 20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35~86岁之间, 平均年龄(54.18±4.95)岁。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时间4~15 d, 平均时间8.5 d。对照组中, 包括17例女性患者, 19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33~84岁之间, 平均年龄(53.82±4.52)岁。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时间4~16 d, 平均时间8.9 d。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治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2临床诊断①症状表现为烧心, 大部分为胸骨后或上腹部出现温热感、烧灼感及反酸。进食后产生胸骨后疼痛。②病情严重的患者, 可能在进食后发生呕吐或是无法进食。③经X线片钡餐检查, 食管蠕动缓慢, 黏膜显示皱襞粗乱。病变进展过程中, 发生食管腔瘢痕性狭窄, 有溃疡小龛影, 直径一般不超过1 cm。④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内壁病变的发展程度及修复转归情况, 但是患者临床症状与内镜检查结果不一定相同。⑤24 h食管内pH值检测结果显示酸性。

1. 3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 全部患者抬高头部, 戒酒戒烟,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以低糖、低脂饮食为主。应用阿莫西林(朗致集团博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1973), 口服剂量为1.0 g/次, 2次/d;西利(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60289), 口服剂量为5~10 mg/次, 2次/d。

观察组:36例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药物治疗。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32), 口服剂量为20 mg/次, 2次/d。

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洛赛克药物治疗。洛赛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412), 口服剂量为20 mg/次, 2次/d。

对早期、中期、晚期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进行15、30、60 d的疗程治疗。

1. 4疗效评判在疗程治疗后, 通过瘤状、内镜复查对疗效进行评判[2]。痊愈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完全消失, 内经复查显示正常。显效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显著性改善, 内经复查改善程度超过60%。有效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有所改善, 内经复查改善程度超过40%且低于60%。无效标准:治疗前、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没有变化, 内镜复查显示未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4.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29/36), P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非常复杂, 有关研究学者把反流性食管炎病因总结几点包括[3]:①化学性刺激让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 致使食管远端出现炎症性病变。②不规律饮食, 不合理吸烟、饮酒, 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减小。③神经体液调节异常, 致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④机械刺激插胃管及食管贲门手术等刺激所致。⑤胃蛋白酶、消化液胃酸, 或是胰液、胆汁是导致食管黏膜受损的主要成分。⑥激素因素。⑦一些药物导致GERD的产生。⑧精神方面因素。⑨其他方面因素。

内镜检查是临床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诊断标准是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4]。若是应用24 h食管pH值的检测, X线片钡餐检查, 食管测压, 胃管滴酸试验均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通常是抑制胃酸, 强化、保护下食管括约肌功能[5], 使抗反流机制有所增强, 以利于食管、胃排空的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食管黏膜的防御抵制能力。西利是一种胃肠道动力药, 能够增强、协调胃肠运动, 避免食物潴留或反流。其药物机制在于选择性的增强肠肌层神经丛节后部位乙酰胆碱的分泌, 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但是对黏膜下神经丛没有影响, 所以对黏膜分泌没有影响。临床研究得知, 反流性食管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胃酸浓度有紧密联系, 所以抑酸治疗是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措施。具有很强的抑酸作用, 让胃内pH值尽可能长时间的维持在4.0以上, 是反流性食管炎改善症状、治疗成功的关键。洛赛克则能够对胃黏膜壁细胞产生特异性作用, 减少壁细胞内的-ATP酶的活性, 进而有效抑制基础胃酸, 降低胃酸的释放。埃索美拉唑属于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使胃壁细胞的-ATP酶受到抑制, 减少胃酸分泌, 避免胃酸的产生。本组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由此提示下段食管癌后早期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术后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效果尤为满意, 可作为临床首选用药。

参考文献

[1] 赵国红, 佘志廉.下段食管癌术后返流性食管炎12例诊疗分析.福建医学杂志, 2011, 25(2):55-56.

[2] 刘通, 曹忠良.下段食管癌术后返流性食管炎 20 例诊治体会.中国医疗前沿, 2011, 3(4):67-68.

[3] 张灿斌, 徐中一, 齐宗华, 等.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对胆汁成分的影响.中华心胸血管外科杂志, 2011, 12(2):96-98.

[4] 杨本勤, 丰, 廉仕法, 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93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 2011, 25(11):1544-1545.

[5] 王金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抗反流术式的研究.河北医科大学, 2011, 23(21):521-523.

[收稿日期: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