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下神坛的李斯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下神坛的李斯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译发行了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穴Rowohlt-Verlag)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系列,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该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推出的“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的一部分。所谓传记,一般应以纪实性为基本准则,所以通常难以另辟蹊径,也难以成为经典,然而这部丛书却格外的与众不同,它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享誉盛名,而且已经几乎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埃弗雷特•赫尔姆负责撰写了这部丛书的《李斯特》部分,在该书的内容提要中他明确指出“通过《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李斯特〉》,大家还可以看到‘神’的身上还有人造的痕迹。”①所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广大的音乐爱好者、音乐教师、演员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教学时的重要的参考资料。综合来讲,这本《李斯特》给读者有以下的几点感受。

一、言简意赅,以通俗的文笔塑造李斯特的一生

在早期研究李斯特生平的著作中,Lina Ramann所撰写的《弗兰茨•李斯特》一书对后人的影响较深,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阐述李斯特生平的传记。这部著作中所刻画的李斯特无疑是一位最伟大的艺术家,是最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还拥有难得的深邃思想,他的所有的形象都是正面的、高大的。可以说,这些早期的关于李斯特的传记,对后人理解李斯特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人们习惯性地把李斯特看作了一位高不可攀的“圣人”。

拥有作曲家、记者、教师、音乐评论员等多重身份的埃弗雷特•赫尔姆,恰恰对重塑李斯特的真实形象、打开李斯特的人格之谜饶有兴趣,这点在该书的前言部分有过详细的阐述。埃弗雷特•赫尔姆1913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后曾在欧洲数国、美国、拉美国家等地任教。他1966年至1969年间在卢布尔雅那大学任客座讲师,多部作品在北美、南美和欧洲等地上演,为“罗沃尔特丛书”撰写过《贝托•巴扎克传》。有过专业的音乐知识以及创作技巧、有着醇厚的学养及丰富的经历,这都为他撰写《李斯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基本按照李斯特的成长经历把全书分成十六章:1.童年与青年时期;2.学徒时期;3.神童;4.在巴黎当钢琴教师;5.社交名流;6.玛丽•德•阿古;7.巡礼之年;8.无可比拟的演奏家;9、各个时代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10、国王逊位;11、魏玛岁月;12、魏玛时期的作品;13、李斯特与侯爵夫人;14、理夏德•瓦格纳与李斯特;15、魏玛的最后章节与罗马;16、最后岁月。这十六个标题都可谓短小精致,浅显直接地贯穿李斯特辉煌的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人与事,给读者以完整系统的印象。2000年在中国出版的译著《李斯特传》(瑞士布塔莱斯著)也是一本有关李斯特的代表传记,从书中每个章节标题的拟定上来看就显得生僻晦涩,给人的感觉不够直观,如:“心灵的震颤”、“比萨斜塔”、“与往昔话别”、“穷追不舍的魔鬼”等。②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标题明显的带有作者和译者的感彩,而且明显有卖弄文采的嫌疑,这与传记文章的“纪实”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也就使得全文的客观性和通俗性大打折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埃弗雷特•赫尔姆的《李斯特》是目前所出版的李斯特传记中一部言简意赅,比较全面、客观介绍李斯特生平的专著。

二、客观有据,以一手的素材刻画真实的李斯特

埃弗雷特•赫尔姆曾经做过音乐评论家和记者,因此,他格外关注对既有文献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而这部分的史料来源,往往并不是出自于别人的传记文章,而是直接采自于第一手的素材。之所以这样做,关键是因为他对于传记这类间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怀疑。当时的某些音乐家传记作品,为了体现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往往习惯于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直接将其生活浪漫化,这些人不遗余力地渲染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桃色新闻等等,甚至不惜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一些不切实际的情节。所以,埃弗雷特•赫尔姆摒弃了那些夸大其实的素材,旨在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李斯特。

埃弗雷特•赫尔姆将李斯特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范围,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打破过去在这位音乐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加强了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他立足于当时人们的审美维度,援引了一些李斯特的书信集及同时代人的回忆录等,以当年的报导、评论以及李斯特自己的往来书信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比如,在描绘李斯特在演奏上的技艺超群时,作者没有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甚至完全没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他的演奏是如何的眼花缭乱,而是借几位当时颇具影响的重量级人物的话来刻画李斯特演奏的魅力。在当时口碑较好的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雷勒施达布曾报道自己与李斯特的一番友好讲话,用今天的话来说,那是李斯特在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舞台演出后接受了他的采访。雷勒说“这时,在他身上焕发出一种崭新的精神,他沉醉在他演奏的音乐作品之中。他以强有力的、令人惊异的威力实际上达到了迄今为止个别的其他人所能攀登的所有的高峰,而且将整整一个装满新发明的宝囊、从未见过的效果和力学组合统统向我们倾倒出来,以至于那些达到最高程度的期望和要求都得到超额满足了……”③

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罗伯特•舒曼的妻子)算得上是李斯特的强劲对手,她也曾一度对李斯特演奏的《唐•璜幻想曲》着迷不已:“他(李斯特)演奏的香槟酒歌,我是不会忘记的;他的那种豪放、演奏时那种兴致真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仿佛看到唐•璜对香槟酒瓶塞开启时那种极其兴高采烈的神态,这恐怕只有莫扎特才能想象得出来。”④,这是作为同行的由衷赞美,可信度颇高。

以上援引的这些话表现了埃弗雷特•赫尔姆尊重史实的基本态度,这种做法同时也保证了李斯特传记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这些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及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深刻且切中要害,有助于开拓读者的视野,促进读者对李斯特的理解和全面认识。当年的这些报道和书信都让人可以确信――李斯特的确是当时一位无与伦比的钢琴演奏家。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之所以能从众多的李斯特传记类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工具性参考书,还与作者严谨的写作风格以及在传记之外的知识拓展有关。为了照顾大部分读者,满足部分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所有的引文出处都一丝不苟的在尾注中予以标明。并且书后还总结了李斯特音乐作品的完整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参考依据。书后还列出了有关李斯特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这是对深入研究非常有用的出版信息,这些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的重要著作。此外,附录部分的李斯特的生平大事年表,也可以帮助读者对李斯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起到迅速查阅李斯特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年代的依据。

三、图文并茂,以形象自然的手法展现生动的李斯特

图片和文字互相印衬,可以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也更吸引读者,这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常被形容为“图文并茂”。文字付诸于笔端,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可以增强文字的生命力。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一书中配有多幅图片,大部分是同李斯特有密切相关的同时代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在说明和验证文本素材,使读者能够快速、真实地融入文字的语境之中。形象的图片与文本的内容相得益彰,起到了使内容直观、具象的效果,让读者阅读时不仅不感到枯燥,而且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对文中内容的印象。

在这些配图中,不乏与李斯特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的女性肖像,埃弗雷特•赫尔姆并没有为了塑造李斯特的高尚形象而避讳相关问题,同时又不像某些小报记者般的大肆渲染。这样配以的肖像图片从客观上承认了这些爱情故事的真实存在,展示了李斯特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莉娜•拉曼的《李斯特传》把李斯特描绘成为完人,因此文中逃避了李斯特在巴黎当钢琴教师时与贵族小姐的恋爱失败自尊心受挫,与玛丽•德•阿古伯爵夫人的同居引起上层社会轰动,以及后来与冯•塞恩―维特根施坦侯爵夫人的结合遭到猜疑等等史实。埃弗雷特•赫尔姆以客观的笔调,以不带个人感彩的眼光来涉及李斯特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李斯特的人格形象既不刻意渲染,也不指责诋毁,而是在客观上审视他,这体现出了学者应有的科学态度和作为音乐家传记者应具有的“客场”地位,使人们既看到了李斯特对音乐的热情与成就,也看到了他的社交生活,提高了人们对李斯特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四、美中不足,以维纳斯之美品评《李斯特》

都说维纳斯的绝伦之美,缘于她的残缺,这种美带来一种无穷尽的想象,因为遗憾而怀念。前面的三个方面展现了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的独特之处,然而,作为同样也是早期反映李斯特生活的传记作品之一,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完美因素。

首先,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岁见大”,可见童年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材及以后的生活是相当关键的。李斯特在19世纪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曲家、钢琴家、哲学家,他在童年的印记可以成为其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形成的钥匙。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第一章为李斯特的“童年与青年时期”,但书中对李斯特童年的资料提供较少,对于其身世以及家庭教育的相关描述着墨不多。此外,李斯特的父亲是当时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管家,这在当地都是非常显赫和重要的人物,受到当时匈牙利地区某些村民的尊敬和恭维。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的第五章把李斯特描绘成了一个社交名角,这种身份在当时也得到了公认。然而,他成为社交活动的宠儿,这种风雅的姿态,绝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这与家庭的教育、天生的教养、父亲对他性格形成的影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部分的内容作者在书中也并未提及。

其次,虽说李斯特在19世纪的欧洲拥有多重的身份,然而他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其音乐作品应该是他个人成就的显著体现。本书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却介绍甚少,只是提到了他一些重要作品的标题。如果书中能够对李斯特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性作品作出一些简要的介绍,其作为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标题音乐作曲家和炫技性钢琴演奏家的形象,则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本书的内容也会随之更加充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其音乐作品与文学的联系也可谓非常紧密,他还为自己相当一部分的音乐作品加上了标题,有的还进行了文字上的说明和诠释。这些文字上的材料,直接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李斯特的音乐思想以及他个人对音乐的独到理解,这些都是反映李斯特其人的重要素材,而在这部著作中也同样呈现得太少。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弗兰茨•李斯特的一生可以说矛盾重重,精神世界与实际生活的不断冲突与对立,内心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种种交锋,都加剧了这个人物身上固有的传奇色彩,所以他被看作19世纪西方音乐史册中一位最具有神话色彩的音乐家。他向往独处的宁静,但却仍热衷社交活动,并成为了社交宠儿;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更加伟大和丰富,却实际上受到无数具体事务的牵绊;他渴望美好的大自然,却无法忍受乡村生活的无聊与寂寥;在他平静纯洁的心境之下,焦躁不安的心灵却汹涌澎湃……他的经历中永远有太多值得学者们甚至文学家们挖掘的素材,所以国内外涌现出了大量的李斯特传记。然而,李斯特毕竟不是“神”,埃弗雷特•赫尔姆的《李斯特》一书,通过广泛的收集素材,对李斯特的形象进行了客观严谨的验证和研究,以平实理性的语言剖析了“走下神坛”的李斯特,这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家传记,是让读者深刻了解李斯特其人的重要的工具性参考书。

参考文献

[1][德]瓦格纳、[匈]李斯特《两个伟大男人的神话:瓦格纳和李斯特的书信集》,吕旭英,徐龙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俄]米尔什坦《李斯特》,张玉芝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巍《李斯特》,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4] 杨臻《李斯特――伟大的音乐:经典收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①[德]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王庆余、胡君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瑞士]布塔莱斯《李斯特传――世界音乐大师传记译丛》,姜德山、岳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德]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王庆余、胡君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97―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