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六和”助养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六和”助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养生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其《生气通天论》一篇中说:“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度”就是最高法则的意思,可见《黄帝内经》对养生之“和”的重视。

具体来说,养生之“和”就是要求人们在养生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持生存环境的良好、稳定与和谐。这一“生存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包括人体自身的内环境。最终,通过内外调养,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养生最佳状态,即阴阳平衡,身心健康,从而长寿。“和”存在于天地万物运动之中,也贯穿在养生的始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注意掌握好以下“六和”,有助于养生保健,达到身心健康,防老抗衰,益寿延年的目的。

要与社会相和 水流千里归大海,尽管人们的情况不同,但都应热爱祖国,紧跟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重视道德修养,光明磊落,行善积德,感恩社会,积极融入到社会中,与时共进,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利于养生的和谐的人文环境。这样做,心理处于愉悦平衡的状态,与社会和谐,有助于养生保健,有益于身心健康。

要与心身相和 心身相和是指人的心理与身体和谐统一。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其中身心疾病几乎占八成。没有身心的高度和谐统一,难以获得真正的健康。保持心理平衡,能为身心和谐打下良好基础,防止因心病而诱发身体疾病。一个身心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的人,喜乐就会常伴,体内就会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使人情绪高昂,充满活力,体健神爽。要保持心身相和,必须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此外,“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过度也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因此,要控制好情绪,不要大喜大悲。

要与饮食相和 合理的饮食调养,能补充营养,更能祛病延年。饮食不当,饥饱无度,饮食偏嗜,寒热失调,就会损伤脾胃,产生疾病。饮食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饥饿,日久气血亏虚而为病;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消化能力,损伤脾胃,故《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不同食物所含营养不同,饮食过于偏嗜亦为之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多食咸,则脉凝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紧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此外,饮食的寒热应适应人体的温度,勿太热亦勿过凉,才能为脾胃消化水谷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吃应季的新鲜蔬菜水果及食物,避免反季的、腐烂的食物。总之,饮食要和人体、自然相和谐,才有助于养生保健。

要与他人相和 与他人要赤诚相见,以善为本,宽以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应少一点私心,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嫉妒,多一点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让人在心态上泰然自若。如果人际关系失和,或处理不当,会让人处于紧张、激动、委屈、忧伤等不良情绪中,长期如此,就会引发多种疾病,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寿命。

要与自然相和 古人所言:“人与天相应”。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适者生存”,人类应积极适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要注意环境、季节、气候对人健康长寿的影响,要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统一。人的各种生理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适应四时变化,与其融洽相处,和谐发展。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是四时养生之道。春避风,夏避暑,秋避湿,冬避寒,顺应自然变化,调和阴阳,才能寿享天年。与自然之相和,就必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这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养生保健也就在其中了。

要与家庭相和 夫妻间要互相尊重、信任、体贴,遇到意见分歧,冷静商量,互谅互让,不可“大男子主义”,也不可“妻管严”。凡事要为对方着想,相敬如宾,坦诚相见,心心相印。家庭成员中,应亲密友爱,和谐相处,父母关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妯娌亲如姐妹。家庭环境的和谐, “家和万事兴”,若天天因家事不和而烦恼,那么养生方法再妙,也难得良效。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本神篇》早就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段话中的“顺、适、和、安、节、调”道尽了养生之“和”的真谛。养生爱好者应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