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人的行为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人的行为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学者曾说:“要看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第一要看它教育是否普及;第二要看它的监狱管理是否人性;第三就要看它的道路交通是否安全。”我国是交通事故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有数据显示,仅2014年涉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就达40283例。如何加强道路交通的管理,减少交通事故是如今政府、社会都着重关心、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因素道路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解决改善的方法,以期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的行为 道路交通 安全 影响

一、人的行为因素

在道路交通安全中,无论是车辆行驶,交通管理还是心理活动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人的身上,可以说人的行为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人:

(一)驾驶员

驾驶员是交通工具的直接使用者,也是交通事故的直接参与者,其行为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安全,总的来说其影响因素分为生理和心理因素两种。

(1)生理因素

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身体状态,身体状态好,生理感知和分析判断、反应能力也就快速,反之,就会出现感知迟钝,判断迟缓,操作不当的现象,因此酿成交通悲剧。生理因素的影响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觉因素。对于驾驶员来说,视觉是安全驾驶最重要的保障,良好的视觉是从事汽车驾驶工作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如果视觉出现偏差,驾驶员接收到的道路信息就是虚假的,有些驾驶员由于立体盲视,将道路、车辆、行人、树木和房屋等视为平面图像,也判别不清物体的远近、高低等,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感觉来估计物体的轮廓形状,极易误视标志,导致信息的收集和判断上的不准确,造成操作失误而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二是疲劳驾驶。疲劳驾驶,指的是驾驶员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的现象,在客观上表现为驾驶技能下降。一般驾驶员睡眠质量不足或长时间驾驶车辆,就很容易出现疲劳驾驶。不仅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注意力、感觉、知觉还会影响到思维、判断、意志、和运动神经等多诸方面。驾驶人疲劳驾驶时,会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动作呆板、手脚发胀或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焦虑、急躁等现象。如果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是酒后驾驶。据WHO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 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喝酒时酒精的刺激使人兴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喝多,当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对于酒后驾车者而言,其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发生车祸的几率也就越大。

其他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生理因素还有诸如药物因素、使用移动电话、吸烟等,都会对驾驶员安全行车造成较大的影响。

(2)心理因素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心情舒缓愉快时,自然判断准确、动作敏捷,而心情压抑苦闷时自然会精神分散,反应迟钝,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常见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如下几种:

一是超速心理。超速驾驶是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引发恶性事故的交通违法行为。这种行为的根源是驾驶员的自大或虚荣心作祟,一些老驾驶员自认为经验丰富,技术优秀,驾车时不仅超速行驶还喜欢做出一些危险动作,还有一部分驾驶员虚荣心强,只想让乘客或行人看到他过硬的驾驶技术,一味开快车,开险车,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超速行驶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会使驾驶人视野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有效处置,而且由于惯性作用,车速越快,制动距离越大,影响了车辆操作的稳定性,从而增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低落情绪。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家庭不顺、上司批评、失恋等,这些因素都会使驾驶员的心里感到压抑和难过,如果不及时调整,而把这种情绪带到车辆驾驶中,则有很大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当然,过度的兴奋同样也不可取,它会导致驾驶员出现攻击性、爆发性的驾驶行为。

三是自我保护心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但是在驾车行驶中,过度的自我保护心理会使得驾驶员为避免受到伤害选择错误的操作方法,如影响很恶劣的药家鑫事件,正是由于其过度的自我保护心理,担心受害人“纠缠不清”做出错误的行为。

(二)行人

行人在道路安全事故中多是处于弱势地位,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其故意违反交通规则或粗心大意走错路造成的。横穿马路和闯红灯现象是行人交通违法中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行为。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行人交通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他们认为横穿马路或闯红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违法行为,因为赶时间闯闯红灯无伤大雅,日常经验告诉他们,闯红灯确实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发生车祸的概率很低,这样的低概率还不足以阻止闯红灯行为的发生。其次是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作祟,看见大多数人都在闯红灯也就跟着过去了,认为就算被捉住了,也会法不责众,或是看见没有车辆行驶,存在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从而酿成悲剧。还有交通事故是由于行人的畏惧心理产生的,当看到疾驰而来的汽车时,有些行人完全不知所措或慌忙躲闪而造成交通事故,有的行人甚至抱着车辆不敢撞的心理,遇到危险也不躲避。

(三)交通警察

除了驾驶员与行人,交通警察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者和维护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是监督不强,执法不力。在实际管理中,交通警察对所管辖路段的监控与指挥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交通警察的自我判断。对交通堵塞路段、难处理路段监控不够,对私家车、特权车的执法不严是常有的现象,很多警察对于熟人或上级的交通违法行为淡化处理或不按程序处理,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与强制性。

二是服务态度恶劣。很多交通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态度恶劣,行为粗鲁,片面追求执法严厉,但是忽视了驾驶员的人权和服务的人性化,不仅起不到教育和执法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驾驶员对交通执法人员存在仇视、愤恨的心理,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或违法现象。

三是责任感不强。很多交通警察没有从心底重视这份光荣的职业,把自己定位成保安一类,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执勤时对交通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执法出现偏差或造成警民关系紧张,造成道路拥堵而出现交通事故。

二、解决办法

(一)科学安排行车时间,劳逸结合

科学、合理的安排行车时间和计划,注意行车途中的休息;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连续行车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交替休息,每人驾驶时间应在2-4小时之间,尽量不在深夜驾驶。驾驶车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可时常调整局部疲劳部位的坐姿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好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停车休息,下车活动以下腰、腿,放松全身肌肉,预防疲劳驾驶。

(二)完善交通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安全的道路环境与良好的交通秩序必须有相应完善的交通法律法规与之匹配,原有的法律法规是否适应如今的道路交通是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对酒驾、超速的驾驶员绝不手软,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监督和管理,把交通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培养行人交通意识

道路安全的建设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对民众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不仅有助于其树立安全行车的观念,还纠正了群众的不良交通心理和错误的行为习惯,使安全交通成为驾驶员、行人的自觉行为。

(四)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高道路监控水平

合理运用高科技监控设备是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保证交通顺适,全面发挥道路的功能,根据交通流的需要及地形情况,设置交通安全措施,必要时还应设置人行跨路桥(包括地下人行通道)、栅栏、照明设施、视线诱导标志、紧急联络设施及其他类似设施等。

三、结束语

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而人的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规范驾驶员、行人、交警等人的行为,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切实提高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准。

参考文献:

[1] 石京,肖遥.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32(5):65-70.

[2] 李开兵,汪劭讳.行人交通违规行为的心理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2,24(5):130-134.

[3] 谭泽飞,刘远才.人的行为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分析[J].林业建设,2010,(1):30-33.

[4] 张艳群,周彤梅.人的行为因素与道路交通安全[J].辽宁警专学报,2015,(4):48-52.

[5] 雷虎.愤怒情绪下的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6] 周莎,蒋工亮.出行者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科学咨询,20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