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我们展开语文和生活的双翼自由飞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我们展开语文和生活的双翼自由飞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关键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大声呼吁学校与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1.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

由于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一些教材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一种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拉近时空距离,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可把1998年抗洪的情景通过课件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与生活感应,各种想象如潮水奔涌而出。

感悟还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体验未曾经历的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体验司马迁在牢狱中受煎熬的痛苦,教师可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从电视中见过古代人犯罪后在牢狱中所受的刑法吗?”学生一顿,不忍心地说:“那些官员为了审结案件残忍地使用竹签扎手指尖,用烙红的铁块烧身”“是啊!从活生生的人身上熬出油来,是一种怎么样的痛苦呢?”教师的语言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学生读得情真意切,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情感的升华源于生活得以实现。

2.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在儿童生活与文章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1)揭示矛盾。文中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的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可先出示一幅反映红军行程的示意图,然后提问:“凭我们的生活经验每天我们步行来到学校上课晚上回家后就会觉得很累,第二天就要骑车上学,可红军面对的是雪山,是草地,是艰难啊!课文中怎么能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呢?”在强烈的探求欲望的驱使下,学生深入研究了红军行军途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并考虑到这是不间断的行军,自然就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红军的神勇。(2)寻找相关。创设的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与文本建立联系,如,在学了《海伦・凯勒》后,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就是海伦・凯勒,你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听九岁儿童刘倩倩写的那首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家做客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教室里静静的,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

3.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生活能力。

首先,表现为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如,对话集中的片段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对活,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绎成情绪盎然的生活,如,在学了《黄果树瀑布》后,请学生当导游游览美丽的黄果树瀑布。或者根据课文的生活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某一细节的补白。在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言语表达顺畅了,表演才华施展了。

其次,表现为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所谓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章中所描写的,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如,在学了《克隆之谜》后,开展辩论赛,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你认为克隆技术能否造福于社会?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在学生的生活积累感悟下,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他们直言不讳。

再次,表现为重视作文中的交流。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值得思考或众说纷纭的话题很多,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说真话,抒真情。可以找类似《关于减负》《奥运之歌》《我看“宝岛台湾”》这样聚焦社会政治、人类发展等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进行交流,做生活的主人。

二、以作业为桥梁扩展生活化

作业除了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应发挥作业的桥梁功能,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发展语文能力,培养生活才干。生活化的作业可以从以下几种形式做些尝试:

1.查考型

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动手包粽子,表达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2.探究型

探究型是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明确学习目标下的实际探究活动,在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后,让学生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专心思考、认真研究的品质,寻找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深入研究,并把研究过程写成观察,如《大树的叶子为什么有稠密之分》《泡泡为什么会飞》。

3.创编型

在学了《负荆请罪》后,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画连环画;在学了小数点后,可请学生编童话《小数点漫游记》。

4.鉴赏型

根据教师提供的欣赏资料及线索背景进行鉴赏活动。如,在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鼓励学生看电视剧《水浒传》,在学了《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后,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联系的图片进行欣赏。

5.调研型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周围世界,设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建设方案,如,在学了《春光染绿我双脚》后,组织学生调查绿化状况,然后写倡议书,画宣传画,写广告词。

三、以活动为凭借全面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挖掘教育资源

校外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一类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如,我们塔山的蓝天碧海、十里金沙、名山古刹、亭台楼阁……无一不蕴藏着趣味、知识和神秘,为孩子们创造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二类是我们学校“行知村”的活动。如书画院、小主人储蓄所、小主人超市……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三类是现实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我们要勇于挖掘,利用教育资源。

2.拓展语文活动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校外远足,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四化动脉跳动;公益活动,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开展“冬季考察活动”、做一天“实习小营业员”,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