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的城镇为核心的根本要求,分析了农民市民化的基本内涵和河北省农民市民化发展状况,并就河北省农民市民化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D422.6;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2016年年初,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它突破了传统城镇化发展中片面追求“物的城镇化”(包括土地、经济等)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权利、全面发展和幸福的获得。而“人的城镇化”关键就在于农民市民化。

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界定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市民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取消农民和市民的职业分工,也不是要让所有的农村人口全部实现居住地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而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使农民市民融入现代文明,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

农民市民化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农民物质层面的“市民化”,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获得同市民同等的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二是农民精神层面的“市民化”,即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农民同市民一样实现思维方式、行为素养、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两个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二者共同构成了农民市民化的整体内涵。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现状与困境

河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自2003年城镇化发展战略启动,经十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转型和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十余年间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城镇常住人口3811.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33%,首次超过乡村人口。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的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35%。这意味着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市民化发展滞后。

河北省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包括农民工、市郊失地农民和中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等,其中农民工达1530多万人,他们大多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化建设比率,却游离于城镇户籍人口之外,成为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特殊存在。实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成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我省农民市民化发展滞后,且未来发展规模大、成本高

农民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但不能把农民市民化简单的等同于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转移、户籍变换,农民市民化是使农民和市民平等的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民从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过程。以往传统城镇化认识的局限,造成了现在我省农民市民化发展的整体滞后及相关制度和建设的缺失。2015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突破5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35%,中间相隔16个百分点,未来5年还需完成10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待转移农业人口规模庞大。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巡视员徐诺金在《2049:中国农民工转型问题研究》中测算:全国农民工市民化年人均成本为6.93万元,显然我省未来农民市民化成本高昂。

(二)城乡制度体制的不对等造成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半城市化”的瓶颈难以突破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要求体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谐等价值诉求。但由于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不对等,把农业与非农业户籍与人们的社会福利挂钩,人为地制造了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严重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进程。许多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却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

(三)我省农民市民化发展大多集中于物质层面,缺乏文化的引领和培育,农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较低,在农民市民化的转型过程中主体作用发挥欠缺

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既需要制度体制的设计与完善,使农民获得与市民相同的物质与权利,也需要文化的教育与引领,使农民实现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变。而我省目前农民市民化教育多为劳动技能培训,缺乏农民市民意识、文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造成农民被动市民化。入城农民虽户籍、身份有了变换,但却缺乏市民意识和文明素质,不能被城市的人文环境问题所接纳。

三、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发展理念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就要改变片面注重经济和“物的城镇化”的传统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和权利的实现。农民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是否实现市民化的衡量标准不能再简单等同于常住人口数量和户籍的统计,而应从农民的自我认同、市民的主动接纳、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使农民真正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

(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各项权益

人的城镇化要求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体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谐等价值诉求,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不对等,影响了农民和市民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要求我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合理的进行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农民市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包括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促进土地流转,确保农民的土地收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淡化户籍所附带的农民与市民福利的差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使农民市民在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等等。

(三)加强文化引领和农民市民化教育,实现农民市民思维方式、行为素养、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具有现代思维。这与文化引领和舆论宣传密切相关。因而,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媒体力量,强化文化引领导向,在社会舆论层面形成积极健康、科学浓郁的人文气息,引导与塑造农民市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不可或缺的条件。要在“善行河北”的时代条件下,用先进积极的文化满足新型城镇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应以社区、企业、村镇、校园等为载体,组织搭建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农民市民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参加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陶冶文化情怀,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使其逐渐成为合乎城镇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人。

参考文献:

[1]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2-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作者简介:任彤彤(1977-),女,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3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