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语文课堂中的沉闷现象及解决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语文课堂中的沉闷现象及解决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文课堂的沉闷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探究根源这不仅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一方面应从学生入手,解除学生束缚课堂参与的心灵绳索,另一方面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己,转变课堂中自身角色,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两者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语文课堂的沉闷现象,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沉闷现象 原因 解决办法

语文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是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语文课堂中的沉闷现象

1.漠视语文

这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前者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都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望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连题目也不做,抱着“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课堂沉闷的原因

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明显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跟学生的成长、心理、学习状况,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言行,开始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课堂发言,一方面,说错了怕被别人笑话,说对了怕被别人嗤之以出风头、好表现,另一方面,存在懒惰依赖心理,总认为这个问题我不回答,总有别人回答。他们更愿意在课后与同学闲聊发表自己的看法。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仍采取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没有机会。随着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懂得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然而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并不容易。种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就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刻不容缓。

三、解决办法

1.解开学生心灵的绳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这种“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更多需要教师在课堂与课后的沟通与交流中逐渐建立。

教师首先要尽量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心灵,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必定有他的理由,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看法,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个人。一些教师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轻易否定,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甚至态度冷淡,这也间接影响了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想想学生的想法有没有其合理性,或者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来加深教师对学生想法的认识。其次,对于羞于回答、怯于回答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没关系。”“你的见解很独特,真好!”对于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用“老师曾经跟你有同样的想法。”“你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来安慰学生。真诚地鼓励与理解,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彻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必能激发他下一次主动、积极回答的勇气。

通过课堂与课后的教师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建立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2.完善教师自我

真正有魅力的教师,他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这种魅力从何而来?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1)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天才型的语文教师很少,人的性格也各有差异。语文教师应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教学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以求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2)完善个人品德,拥有渊博的知识及多方面的才能。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有人格尊严,让学生在对你人格的认可中,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怎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

(3)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

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了解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转变教学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

(1)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程度,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他们关注的问题的掌握程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文本,而且要备学生,通过对学生认识水平、关注问题等的了解,来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在讲送别诗时可以鼓励学生谈谈“最喜爱哪首送别诗”,“为什么喜爱”,激发学生对送别诗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实际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索问题的机会和阐述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发言,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真正使语文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2)实现多维互动的模式。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上,充分运用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可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还可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讲一讲。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必须有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通过这种互动表现出来。没有互动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

(3)采取课堂活动方式。借助学生的主题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展示、表现、交流中发现知识,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比如在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活动,调动语文学习热情;上完阅读课,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交流阅读所得、阅读所感,思维互相碰撞,不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学完议论文单元,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举行辩论赛;学习诗歌单元,举办诗歌朗诵会;学戏剧单元,让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他们由衷地爱上语文课。

综上所述,一堂真正能让学生投入、喜爱、有所收获的课是要通过教师课后、课堂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不断地了解学生与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摸索出调动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教研天地,2007-1-17.

[2]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成才之路,2008,(15).

[3]《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4]中学生,为什么不举手?燕赵都市网,.cn,200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