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徽州里闹“抬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徽州里闹“抬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抬阁”展示的戏文以民间传统戏和神话居多,剧中人物造型悬容立在翎尖,或站在枪尖,或立在花瓣上……其造型独特惊险,新奇古怪而丝毫不露破绽。“抬阁”戏文装扮时由独掌绝技的老艺人闭门操作,不昭示于众。

湖村,位于绩溪县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四面群山环抱,依山傍水,景色秀美。

湖村的自然地理风貌“别有一壶洞天”。“山川秀丽,水口回环;狮象捍门,龟蛇拦水。北列银屏之峻,南排珥笔之奇,堂开旷大,水出之玄。且来龙祖山高耸尊岩,像若真武临座。盖山亦与水而俱秀,人必与地而俱灵”。

古时,湖村民居鳞次栉比,店铺林立,古桥沟通,有着典型的徽派韵味。走进这个美丽的古村落,处处还透着古朴和清雅的气息!

清代时期,湖村人在浙江,上海、汉口、苏州等地经商,勤劳精明的徽商给村人带来了经济繁荣,开始建造祠堂、豪宅,而且引进了异地的文化艺术,堪称江南一绝的“秋千”、“抬阁”这一民间艺术就为清代嘉庆(1796)年问由湖村在浙江淳安的徽商学习引进,并融入当地的徽文化及地方文化艺术风格,历经两百多年的演绎与创新,终成民间艺术的奇葩,当今皖南一绝。

“秋千”、“抬阁”民间艺术形式始起于嘉庆年间,每年正月初六举办观音会。初时湖村有“章”、“胡”两姓,章氏族拥有四抬“台阁”,一架“秋千”,其台阁四周为荷花柱;胡氏族拥有两抬“台阁”,一架“秋千”,其台阁四周为狮头柱,白天游行“秋千”、“抬阁”,夜晚演出戏剧。

当时,“章”、“胡”两姓时发纠纷,难以和睦相处,后经族人相商,议定两姓的“秋千”、“抬阁”合二为一,拢成一支队伍共同游嬉。自此,湖村的“秋千”、“抬阁”游艺活动正式列入本村观音会游艺项目,久演不衰,流传至今,名扬四方。

“秋千”为风车形,转轮半径为两米,架于花船上缓慢转动,由八人抬行,船顶装置绸缎绣花蓬幔,转轮内空呈十字形,四端悬活动彩椅,四少女扮彩旦分别穿红,绿、黄、白古装坐于椅上,唱徽调,昆腔或绩溪民歌,演唱时由二胡,笛、箫、鼓乐伴奏。

“抬阁”其实是一个小舞台,为榉木制方箱,四周缕空,以荷花柱形和狮头柱形为栅栏,朱漆绘金,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每架台阁由几名男女幼童扮戏文中人物,在游艺前,用杂木棍(现用钢筋)按戏文中人物造型分上,中、下层将演员固定在阁上,丝毫不露破绽,惊险奇观。幼童们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脸上化着五彩妆,手执马鞭,一路高高地招摇过去,看尽道路两旁大人们被灯火映得五颜六色的笑脸,寻找着自己骄傲的父母。据说,上抬阁的孩子都是经过挑选的,必须是聪明灵秀的。

“台阁”,因游艺时由八人抬行,故俗称“抬阁”。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夜间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衬映着穿着鲜艳服装的儿童,远远望去,如天仙下凡、八仙飘海。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

“秋千”、“抬阁”游艺活动参演人数需一百人之多。游艺时,最前面由多名青壮年各持一把铸铁制“火铳”,内装火药、彩纸,燃放时将火铳直立地上,用火媒点燃导火引线,按序鸣放,声响如雷,彩纸高扬,恰似天女散花,烘托渲染游艺气氛。“火铳”后为六面大锣鸣锣开道,其大锣装置在朱漆描金的木框内,两人抬走,由后抬框人有节奏地击打。锣队后为鼓乐队,乐器有二胡,笛、箫、唢呐和大鼓等,“秋千”、“抬阁”紧随其后。每一“抬阁”由童男童女饰扮一戏文,“秋千”、“抬阁”由壮年男丁抬行。

除每年正月初六湖村观音会演出外,每逢重大节日时,绩溪县政府都将“秋千”、“抬阁”列为演出节目,游艺活动时,一路鼓乐齐鸣,人声鼎沸,表演队伍浩浩荡荡穿过县城的街道,致使万人空巷,父老乡亲都非常踊跃,争睹为快。

“秋千”、“抬阁”其民间艺术形式独特,古朴典雅,内容丰富,场面壮观,堪称徽州文化艺术活动中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