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奥历史城市保护与激活之实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奥历史城市保护与激活之实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德国和奥地利两国的多个历史城市,在保护历史建筑和激活历史街区的实践中,尊重历史风貌中物质和文化元素。通过概括其以人为本、汲取民意,尽量减少阶段性因素,重视创意和细节,政策资金配套等经验,为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制定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历史城市;保护与激活;以人为本;阶段性因素

Abstract:Many historical cities in German and Austria Germany and Austria pay great respect to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element in the practice of protecting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activ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se two country's 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oriented, reducing periodic factors, emphasizing creativity and the detail, combining policy and fund.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d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ities.

Key words:historical city;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people-oriented;periodic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61(3)

对德国和奥地利两国之柏林、莱比锡、杜伊斯堡、法兰克福、弗莱堡及维也纳六城市的考察,最深印象在于:这些城市的历史遗迹虽经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大多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或是依据原有城市肌理和文脉被加以恢复。每个城市、每条街道、每个广场、每座建筑物,都在历史记忆的恢复过程中展示出活态和特色。同时,尊重历史风貌中的物质和精神元素,致力激发文化因素在城市改造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将现代城市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融为一体,是德、奥两国历史城市保护与激活的特色。

1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德国的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依据完整的法律法规框架,共同实施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制定明确的低碳生态城市政策与指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扩大绿地,营造屋顶花园,建筑物外表加厚保暖,资助太阳能、风能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宣传和发放无电池电器,坚决切断污染产生途径等。

联邦、州、地方政府每年举行圆桌会议,就环境保护、劳动就业、公众意识深入进行讨论,还举行由规划师、建筑师、环保和历史建筑保护积极分子、市民代表组成的千人规模的联邦城市发展大会,来探论城市发展大计。成立的城区管理办公室,组织市民与政府、政治家对话,以最大限度达成共识,形成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

莱比锡是东德时期第二大城市,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中,强调政府和规划师要真正代表公众的利益,摒弃生硬拆迁,不走入为保护而保护以致人口萎缩、商业凋敝的误区,为大量历史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吸引大批离开城区的人口自觉地重回。以东柏林Marzahn地区为例,空房率曾达到86%,重塑及复兴该区之后,历史建筑又处于文化、商业、居住的活态之中。

2减少阶段性因素

近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力戒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做法,尽量减少阶段性因素。1975年颁布《德国联邦文物保护法》后的十六年,各州分别颁布相配套的文物保护法,与之前颁布的联邦、州建筑法一起,为历史城市、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凡列邦、州文物保护的历史建筑及遗存,产权拥有人不得任意拆建、维修,不得任意改变原始形态,改造、修缮方案必须经过政府规划、文物部门审批。认同《华盛顿》、《奈良宣言》关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阐述,在城市发展中,不仅对文物个体,而且对历史城市和历史街区整体真实性,进行持续的保护与复兴。

2002年至2009年,德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在广泛达成视拆除历史建筑为摧毁城市魅力的共识后,政府及社会先后投资25亿欧元,直接用于历史城市和历史街区的复兴。对中世纪的城墙、城门、宫殿、大学、教堂等古老建(构)筑物加以保护,对东德时期建设的长盒子式的预制板房建筑群未采取简单的拆除重建方式,而是以人为本,精心改造,外部镶嵌阳台,内部增设卫生间。在柏林、莱比锡、杜伊斯堡、弗莱堡,到处可见年代不一、风格各异的建筑彼此协调地耸立在大街窄巷。仅莱比锡一座城市,七年中就有600幢历史建筑得到保护。

作为拥有内城、美泉宫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维也纳,围绕17世纪城墙建筑的3.71平方公里的内城是其核心。维也纳的城市发展始终坚持保护内城,开辟新区。原真性保护内城1600多幢历史建筑,对内城风貌、建筑、高度、色彩进行总体控制,规定新建筑的用材、格调和体量必须符合历史城市的要求。

维也纳新火车总站,选址紧挨内城。维也纳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讨论怎样才能与内城的宫殿相协调,怎样才能不影响宫殿的视线。经过政治家、建筑师、设计师、开发商和市民代表的激烈争论,最终统一意见,将维也纳新火车总站高度确定为88米,从内城放眼远望,只可见宫殿群,而看不见宫殿群之外的新火车总站。

3创意决定活力

德国政府和社会舆论一直激励创新和发明。在历史城市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包括工业遗产的发展保护和激活上,德国人展示了其发明和创意的突出才华,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杜伊斯堡是德国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工业城市,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钢铁基地。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经济危机后,钢铁工厂和煤矿相继关闭。近20年以来,杜伊斯堡促进经济、文化多样化发展,城市恢复了活力。占地200公顷的钢铁工业基地,于1985年关闭,钢铁公司原计划赠送给杜伊斯堡市政府,考虑到善后工作以及拆除巨型高炉、车间、铁轨、管道等设备的高额费用,市政府未敢接收。之后,州政府对此进行认真深入的考证,将其作为工业遗产加以总体保护,整治污染的河流,聘请著名设计师将此改造为具吸引力的创意园区――将发电机组动力车间4000多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时装表演场和儿童赛车场,一年的演出和表演可达60场。又别具匠心地将庞然大物般的炼钢高炉改造成潜水罐,游客可以入内潜水作业。城墙般的煤场之壁,则成为攀援登高的竞技处。利用巨大S型的管道,开辟成少儿历险滑车通道……一度沉寂冷落的老工业遗产被激活,具有了城市旅游、体验和休闲的功能。对市民的免费开放促使人们争先恐后前往参观,举办的各种演出、演讲、娱乐等活动,场租一年的收入有150万欧元。欧盟对此创意园区进行评估并予以肯定,每年还补助120万欧元。

杜伊斯堡对老城中心商业区制定空间利用指导方针,贯穿整治与创意、经济与文化并重策略,成功地将商业活动引入沿街的历史建筑之中。从歌剧院、广场、建筑小品区进入,远远望去,在一组灰色建筑之中,一架吸取了中国云梯元素的金色天梯笔直耸立,高达45米,成为杜伊斯堡市中心的新标志物。到了夜晚,天梯在灯光和音乐烘托之下,如梦如幻,指向天空。对此创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是让你立足于充满希望的金色台阶,直上云霄;二是对拜金主义的讽刺和警示,即使最高、最“金”、最具气势的云梯,也仅仅是一截而已,入天无门。创意作品发挥了吸引注意力、理解力、参与力和投入力的巨大作用。在这个处处彰显创意的城市,你可以看到城市艺术馆的门厅就是一个方形的溜冰场,一组栩栩如生的名人雕像在冰中召唤着青少年奔驰、旋转和穿梭于历史时空。

4重视细部和细节

高度重视细部和细节,严谨对待每一次规划、每一项施工、每一份评估、每一次审核、每一张图纸、每一个环节,是德、奥两国历史城市、历史街区、历史遗产保护复兴的重要特征。在决策、实施、竣工、使用,在投资、开发、技术、创意、修缮的全过程中,精细到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会公置于众。维也纳政府自2007年开始,对市区一幢具有500年历史的老屠宰厅进行了修复,其钢材、木材、砖材均采用原始技术和材料,对尚存的牛头和木门等实行原样保护,以体现原真性。在修复文物建筑一侧,开辟休闲公园,竖立的修复标志牌上,公布了项目投资:维也纳政府及其他方面投资695.397.36万欧元;欧盟资助347.699万欧元。

弗莱堡在1992年赢得了“德国环保首都”的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10公顷,葡萄园面积超过7000公顷。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环保细节的城市,全城布满街溪、水道和井台。溪水全长九公里,从阿尔卑斯山森林注入城市,分出的多条支流网络般网住街巷,又穿城而过在城外汇聚成一河。中世纪时还有人把垃圾丢入其中,后来这种行为受到了谴责,一代代弗莱堡人将此视为生命之水。尤其在近一、二十年来,全面进行了河道整治。如今,溪水清澈见底,畅流无阻,成为市中心街道清亮而独特的水景。

德国弗莱堡“沃尔夫冈・弗雷”设计所非常注重细部的环保、节能和人文,他们设计的项目被列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示范城市可持续‘最佳实践’”。弗雷先生在将传统木材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应依循木头本身以纵为主的纹理取材,置入建筑物中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抗力性和耐久性。他设计的修复性建筑或新建建筑在细部取得了成功。

柏林、莱比锡、杜伊斯堡、弗莱堡等城市的市政厅,均是有一、二百年历史的优秀建筑,其整体建筑、外立面、内部格局均保持原状。留有维修痕迹的地方,体现了外科手术般的小心翼翼。楼梯扶拦、会议厅门阶、天花板艺术雕像、电梯出口处石栏,都采用镶嵌式补修,能保留的历史构件、历史信息尽力保留,甚至卫生间水接头、水管,不少仍使用18、19世纪的老件。德国政府还规定,在市政厅及其他政府机关,公共部分的走廊、大厅等处60%空间,要精心摆设艺术品或历史资料,充分展示文化和历史。

5政策导向及开放意识

奥地利与德国一样是联邦制国家,德、奥两国位于欧洲中部,均属经济社会高度发达国家。

近二十年来,德国推行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注重东西部各州发展、新老城区激活、生态与住宅彼此协调的策略,复兴了城市经济和生活。德国在历史城市、历史街区、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复兴中,采用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共同承担30%的原则投资,由州一级政府进行资金管理,地方一级政府负责资金使用。同时积极将项目列入欧盟《欧洲一体化城市发展扶持项目》,争取欧盟资助和复兴银行优惠贷款支持。历史城市均建立基金会,负责筹措和使用经费。

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德国实行“三优先”政策:优先东部地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关闭厂区、仓库利用、疏浚河道、改善水系、历史院落个性化利用;优先收购和整治已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经费政府予以100%承担;优先补助亟待修缮又有个性的私有建筑。对私有文物建筑的修缮,基金会补助最高可达80%。奥地利政府的规定与德国相仿,凡有50年历史的建筑,即列入保护名录,不允许擅自改动外立面和整体格局。按经批准的方案修缮之后的私有文物建筑,规定五年内不准高价出售。奥地利政府为鼓励私人认养历史建筑,仅象征性地收取几欧元到几十欧元的转让费用,即将少量文物建筑转让给个人,让其拥有产权,允许使用及修缮,但修缮的规定非常严格,必须保持原貌与原样,必须采用原来材料及技术,必须修旧如旧。以此政策来推进民间力量保护文物,可谓一举多得。

德、奥两国对拆旧建新、未按文物要求保护、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纯营利性的项目,虽在历史城市、历史街区之中,也不予资金资助。对一些环保、文保不达标的项目或建筑,还要予以处罚,并责令整改。德、奥两国对不同等级的历史建筑或文化艺术场所,向市民实行开放,并大多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