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种花皆为众生醉,莫怕金针度与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种花皆为众生醉,莫怕金针度与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文本内容简单,但蕴含的情感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度。如何融情于景,将深厚的哲理意蕴通过富有语文味的解读,这是笔者思考的关键。

一、初读梳理,关键词句寻华美

语文学习重在奠基,字词篇章的工具性重在落实,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抓好“双基”,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为此,我从复习旧知入手,让学生在熟悉作者季羡林先生后,进入初读环节。

在初读时,我一方面检测学情,落实几个重点字词和读写易错的字词进行评点,另一方面要学生梳理结构,对文本有个整体把握。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里哪些句子你最有感觉?请画出来一起分享。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透过字词,领悟到文本之美;透过文本,感受到文字之美。为此我进行了有效的方法引导:凭感觉抓关键词句,探寻华美的文字世界,据此梳理文章的结构,建立学生对文本的直观印象。

二、细读品味,想象美景醉心田

语言文字的美,美在虚实有度,美在可思可感可想象。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唯有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之美。而细读品味,则是有效的载体和方式。

师:从字里行间找找,哪里体现了奇丽呢?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眼前立刻浮现出缤纷花开的景色,然后我继续挖掘这些词语背后的意味:你从给的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深入语境,从应接不暇理解了当时丰盛美景,理解了观花者满心的欢喜和陶醉,而自己也在品词的同时,不知不觉与词语融为一体,陶醉在词语之美中。

师(出示录像):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德国的街头那奇丽的花景,想想如何能读出来。

生:用很美的声音。

生:声音可以轻轻的,像是陶醉了。

师:我们不用看课本,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有多美。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的学习不但要经过初步感知的概念建构,更要有学而化之的理解和自主运用。在“奇丽”词句的品析中,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根据自己的理解体验词语含义,而后出示录像,让学生与词语直观面对,从而理解词语并为词中的美景所陶醉,最后再通过想象画面来说美景的方式,落实表达能力,让学生自主说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使学生能够描绘所见,表达所见,这样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双基能力。

三、精读悟情,合作探究明哲理

语文的人文性是建构大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尤为重要。但显然,让学生看懂文本,畅游情感的海洋,需要合作探究作为舟楫,集体的力量能够叩开语文殿堂的大门。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季羡林的“人人为我”的民族境界时,因为这个思想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就需要结合讨论,我特意展开探究交流的合作模式: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奇丽的花景,那么这奇丽之美与人的奇特有何关系?说说你在文中找到的理由,讨论一下。

生:德国人把花摆在外面,都是让别人看的。才创造了奇丽的景色。

生:他们很高尚。

师:是一个德国人这样做吗?他们为何要种花

生:这个国家都这样做,他们想种给人们看,让人们觉得美丽。

生:他们喜欢让别人有美好的感觉。

师:季羡林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他想说什么?

通过学生集体讨论,步步深入,渐渐逼近文章的实质,在层层追问下,学生剥茧抽丝地领悟文本的深情:季羡林是想通过对德国的花开,看到德国人内心的善良,解读真善美。那是一种“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也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意志。而这恰恰是国人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重在自然,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对于小学生来说,既不能强加概念,又不能牵强附会。因此在引导时,我从景色的奇丽之美追问入手,再到人的奇特,最后到民族的奇特。让学生各抒己见,杜绝了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搭建了通往语文思维的桥梁。

有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不要将自己的技能授予他人,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让学生看到了美还不算,还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正如季羡林所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如此:种花皆为众生醉,莫怕金针与人,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想,语文课堂才会开出一朵朵奇丽的花来,美了心灵,美了世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