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施以“动手实践”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在实施以“动手实践”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研究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操作内容和操作方法,把握时机,组织开展有序的动手操作活动等方面去摸索与实践,试图寻求建立一种切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积累学生动手操作经验,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动手实践;课堂教学
大家知道,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要求,也正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因此,寻求建立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成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另外,“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以“动手实践”为主导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呢?下面谈几点自己在课堂探索与实践的几点心得与思考。
一、动手实践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我们应加强动手实践内容的选择,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从操作内容讲,要注意与教学要求相吻合,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与特点,应源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一般来说,选择的操作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和一定的实践性。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操作内容,要想探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必须动手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其次,实践活动的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中的存在形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用自制的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再举生活中的例子,如伸缩门就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二、动手实践时机的把握,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导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让他们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所以教具、学具在课堂上必不可少。学具本应是孩子遇到问题时自觉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而现在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孩子不会主动利用手中的工具去试一试,因此,应让学生根据学习探索的进程,主动把握动手的时机。教师只在需要时刻做适时的提醒,,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方法很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点到为止,给学生适当的探究难度,增强学生的挑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道配套练习:右面是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形成的图形。
已知∠2=80°,∠1是多少度?看完题目,有的学生一时想不起如何解答。我提醒学生能不能用长方形作业纸折看看,学生一操作马上反应过来。这样适时提醒,提高课堂效率。
三、动手实践过程的组织,是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越来越受教师们的重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可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华而不实。我们的数学课堂多了一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了宝贵的东西――“有效”。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加强动手操作过程的科学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在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培养学生有序动手操作的习惯,促进操作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 让学生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然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想出多种验证方法: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看是不是180°;把三个角折在一起量看看拼成的角是不是180°;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量看看是不是180°;把三个角画在一起量看看是不是180°……接着4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3个操作,1个记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组织引导,使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4页)
四、动手操作结果的引导,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能使脑变得更加聪明,脑能使手变得更加灵活。外在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平台,容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内在的数学心智活动,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之后,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抽象出数学结论。毕竟,在关注活动设计的外在表现方式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活动的内在品质,并将活动不断深化,即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到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掌握知识。通过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动手实践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
另外,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一切课堂活动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尺。小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是伴随于数学学习活动。具有探究味的操作能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获得满足,成功等内在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对学生加以肯定,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活动表现加以评述,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检,让更多的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和经验,真正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总之,我们要选择适合动手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合理设计动手操作活动,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地动手操作的习惯,及时总结操作结果,正确地引导学生获得动手实践操作经验,关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建林,林武.小学数学专题式教学导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钟建林.教学11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