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亦情亦趣 得意得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很多时候存在好高骛远、天马行空、索然无味等现状,忽视了对儿童审美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儿童缺乏习得和体验。遵循课标指向,思考其现状与价值,在实践中提炼了五项有效策略:(1)追寻信息点,唤醒儿童的诗语天性;(2)呵护好奇心,挖掘儿童的诗语潜能;(3)发展思考力,彰显儿童的诗语智慧;(4)激发想象力,放飞儿童的诗语灵性;(5)关注活动点,张扬儿童的诗语个性。童心抒“诗”,文韵生“香”,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土壤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关键词:随文写诗;生长型阅读;诗性语言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语文课程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尤其是对于小学高段儿童来说,语言的审美、理解及运用能力亟须提高。当下语文课,教师面对一篇篇课文,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文解读,很多时候流连在支离破碎的分析中不能自拔,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情趣感悟,用于儿童练笔等表达实践活动不能得到保证,或是随文练笔的设计流于形式无实效,这是造成部分儿童表达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致使语文素养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树“随文写诗”价值――流连戏蝶时时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写诗的生长型阅读课堂建构”之实践研究有如下价值:
1.滋养诗性语言的童化之路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本位”和“写作本位”不是孤立的,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说儿童话写儿童诗,让阅读教学指向儿童精神表达,真正促儿童言语与儿童精神齐飞。“随文写诗”,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孩子的言语天性,挖掘他们的言语潜能,激发他们的言语个性,让孩子享受言语生命的成长。
2.锤炼言语表达的自主之能
课堂需要“真精神”!“真精神”的实质是“思”的在场。每个儿童都有言语表达的潜能,培养儿童健康的言语生命意识,使他们养成对言语的自我实现、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的体验与追求,应是阅读课堂孜孜以求的应然使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让儿童用童化的言语概括描述所见所闻,用诗性的言语抒发所感所悟,这比不停地追问、反复地讲解更为有效,因为这是一种言语的智慧生成和精神生长。
3.扬起写作练笔的兴趣之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言意兼得,读写并重。一般的随文练笔有框架性,固定的补白、迁移的运用、问题的解惑等,儿童被练习牵着鼻子走,为练而练。随文写诗让儿童充满新鲜感,以诗意的语言来点化和润泽儿童的精神成长,进而激活学生的生命天性。
二、促“随文写诗”生长――无限风光尽被占
童真与稚美,是儿童随文写诗的价值尺度。在过去的随文练笔或写作中,我们只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却很少关注儿童练笔的审美问题。诗歌不在于写得多么精致、多么深刻,而在于心灵的自由抒怀,情感的真挚流淌,言语的稚拙呈现,分享的烂漫随性。随文写诗内容上的“童真”取向,使其在审美上独具特点。以随文写诗为形式,做生长型阅读教学之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1.追寻信息点,唤醒儿童的诗语天性
人最本质的符号就是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儿童仔细品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常识,开掘易为儿童感性把握的言语信息,特别是那些形象的文眼,具有视像意义的字眼,让能够与感性学习联系起来的意象进入教学的视野,从而唤醒儿童的言语天性,让他们结合生活中那些鲜明的、富有色彩的事物形象感知,通过感官与心灵的提炼,化感性形象为诗意言语,把内心的视像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学习《生命 生命》一文时,笔者在总结提升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随文写诗活动: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小小的阴暗潮湿的墙角,一小截瓜苗在迎风舞动;一盏昏暗的灯下,一只飞蛾在四处飞扑,而杏林子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她在感叹,你听,她说(课件出示:填空)
生命就是砖缝中的小瓜苗,
生命就是 ,
生命就是 。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完整规范地进行了填空,内容不外乎“砖缝中的小瓜苗、不屈求生的飞蛾、不停跳动的心脏”。到这里就停止思考了吗?生命的内涵就此打住,好像有点遗憾。于是,笔者随机提问:
师: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窗外紫藤长出了小花,生命就是那串串紫藤花;课堂上看到你们的笑脸,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脸……在你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请你书写。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生命是小草顽强生长的嫩芽,生命是垂柳挥舞的绿色长发,生命是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生命是陪伴张海迪顽强学习的轮椅;生命是追求卓越的勇气;生命是敢于拼搏的决心……
捕捉言语生发的信息点,加进形象地引导和发散,思维的火花就会在瞬间迸发。这个过程不仅是儿童言语天性的唤醒,更是儿童言语精神的表现与再创造。长期这样教学,坚持随文写诗,儿童的诗语、情感、精神才能同构共生。
2.呵护好奇心,挖掘儿童的诗语潜能
儿童是天然的诗人,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及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有着好奇和困惑。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其内心的好奇,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新发现,不经意间会觉得簇拥在你周围的是一群可爱的精灵,他们拥有的是世界上最最宝贵的童心!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班里的一个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一下子答不上来,不知如何是好?不经意间,瞥到了图书角上的一盒彩色笔,于是就叫他们在白纸上画一画天空,找一找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原因。学生纷纷掏出抽屉里的水彩笔,动手画了起来。我一边思考自己认为的答案,一边巡视了一周,发现很多画看不懂,不由地怀疑起自己的眼力和水平。当作画结束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汇报。扎着蝴蝶结的小女孩说:“天空是一面镜子,映着蓝色的大海,所以是蓝色的。”平头的男孩指着自己的作品说:“因为星星喜欢蓝色的摇篮。所以天空是蓝色的。”……桌面上美丽的图画、奇妙的想法真令我惊讶!我把刚刚还自鸣得意的标准答案藏了起来,并适时地布置了练笔作业,即编写一首新的《大自然的语言》。他们积极地投入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美的小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童心是诗,童心是语,童心用一种快乐的方式拥抱热情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们教师关注的不应再是课本,不再是教学任务,真正关注的应是儿童的好奇探究、儿童的自我表达、儿童的诗意书写。这也是儿童的言语成长、精神成长,乃至生命成长。
3.发展思考力,彰显儿童的诗语智慧
华兹华斯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阅读教学中,儿童的思维是活跃的、是动态的、是发展升华的。他们的语言是智慧的、是诗意的、是灵动的,更是壮硕个性的。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讲起了童年时在竹园里翻跟斗、挖笋芽,在土壤里摆家家、挖番薯等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心神。于是,这边的说:“沈老师,我老家也是这种生活,我真怀念!”那边的冒出来说:“我爷爷家在乡下,暑假里我经常去,我觉得那里很有趣,很有生活味。”……笔者不由地让他们选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心中的乡下生活。许多词涌出来了: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幸福和谐、诗情画意……当说到“诗情画意”一词时,笔者脑中突然闪现一个想法:何不让他们练练笔,写写小诗呢!于是,就说:“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描绘了美丽迷人的乡下人家生活,你想不想跟他比一比,用精短的文字勾勒出其中的美丽,写一首小诗。”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很多孩子创作了一首首令人刮目相看的小诗,真有点唐代诗人的样儿。
乡下人家
小屋搭瓜架,福进无数家。
门前吃晚饭,天边露红霞。
河中小鱼虾,田野稻花香。
织娘声声叫,好梦美如花。
忆乡下
春天杨柳绿,河中鸭嬉戏。
门前瓜缀满,屋后笋芽冒。
夜来蛙鸣声,轻风催人眠。
能不忆乡下?
……
拿到诗,除了惊喜,还有感动,因为里面书写的是一份可贵的童真和诗情。将长长的课文,概括为精干的小诗;将伟大的人物,绘就成深刻的小诗;将平实的结尾,更换成优美的小诗……在概括、描述等能力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儿童思维的深度和力度。
4.激发想象力,放飞儿童的诗语灵性
儿童天生爱幻想。看到一本书,他会想到一艘船;看到一朵白云,他会想到棉花糖……这些鲜活灵动的语言,融语言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是儿童在言语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是儿童言语才情的充分体现,更是精神世界的新成果。
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笔者链接了课后的阅读小诗《神奇的书》,通过诵读比较,引导学生领悟书的神奇。而后结合课文小练笔进行了适当的改变:假如你独自旅行,随身带着一本书,这本书在你眼里又会是什么呢?请模仿《神奇的书》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悄悄地,诗意从稚嫩的心底里冒出一棵棵新绿的芽儿,让人由衷地发出赞叹:神奇的不仅是书,更是那颗颗童心哪!
神奇的书
没有一个庞大的热气球
能像一本书
把我们带到辽阔的天际
没有一艘灵活的潜水艇
能像一本书
带我们深入无边的海洋
没有一个百度的放大镜
能像一本书
领我们触摸美丽的灵魂
没有一列奔驰的火车
能像一本书
载我们驶向温暖的故土
……
随文写诗,不拘一格,它带着儿童走进一个无限奇妙的心灵世界,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丰富内涵的同时,充分展示了诗语情感、诗语智慧、诗语个性的魅力,使儿童真正享受了言语上自我实现的快乐,精神放飞的自由。
5.关注活动点,张扬儿童的诗语个性
儿童言语是生命拔节的声音。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结合文本,创设适合的情境,引导儿童进行随文写诗活动,通过读写结合,抒写内心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童年的发现》时,笔者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门口的香樟树下、紫藤花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童年的足迹。他们有的轻轻地搂抱着树身,有的拾起地上的落叶,有的闻着紫藤的花香……这时,笔者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第一小组说:“那是清风拂叶的声音。”第二小组说:“那是枯藤绽绿的声音。”第三小组说:“那是蝴蝶蹁跹的声音。”第四小组说:“那是年轮生长的声音。”……下课了,笔者告诉学生,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乐坏了。笔者笑了,只有童心才能听懂童年的声音。
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些僵死的知识和答案,而是在寻求知识、答案的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思维火花。因为知识所看到的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片绿叶就是一片绿叶,而思维与想象却能在一块石头上发现一道风景,在一片绿叶中悟出一抹春色。教师应该精心思考,找准文本的突破口,巧妙设计写诗言语实践活动,张扬儿童的诗语个性,追求诗语精神的成长。
三、享“随文写诗”成果――映日荷花别样红
1.每天一诗,媲美名家名诗
根据儿童“随文写诗”的情况,由“班级名诗”推介人负责,每天推荐一位同学的诗歌,板书在教室大黑板上,通过全班同学晨读、课读、午读三回朗读和交流,将该生的名诗烙印在脑海中,营造一种“欲与名家试比高”的氛围,激发儿童随文写诗的热情,给予他们无形的动力和自豪感。
2.每月一博,发表诗话班博
在班级博客中,笔者单独开辟了一块“童心诗语”栏目,结合随文写诗活动,每月让学生上传一首自己书写的童诗,欢迎伙伴和家长的欣赏点评。赏析了孩子们的诗,“我还是我”家长点评:“孩子们心中潜藏着的东西靠有心的人儿去挖掘,去激发!感谢您,沈老师!”游客“好好先生”点评:“诗意语文,美!”……班博诗展,为学生的交流开拓了新的阵地,使分享变得更为温暖美丽。
3.每年一册,汇编童诗成册
“随文写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儿童的小诗,分主题、形式等划分版块,由学生自行编辑出版童诗集。通过海选诗集名、版主竞岗、编辑策划等自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汇编童诗的实践活动,提升言语实践能力,促进精神发展,丰富生命内涵。现已出刊《月亮船・星星河》诗集第一册,人手一册,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随文写诗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课本与生活的壁垒,改变了教学封闭、单一的现状,构筑了一方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是有情有趣、言意兼得。
参考文献:
周方载.阅读教学中的“随文诗笔”[J].江西教育,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