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节日里的文化密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节日里的文化密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出经入史的思想文化,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文化,还有无比丰富的节日民间文化。节日文化是民族精神和风情的反映,几千年民族的喜怒哀乐尽显其中。可以说,节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化中每个人必须记住的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

我国的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季节气候。从正月初一举国欢庆春天的节日开始,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三月三”上巳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也是定情之节;“四月初五”清明节,踏青、洒扫,祭先人;“五月初五”有 “端午节”,以表彰忠义气节;“六月六”天贶节,俗称“晒虫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

这些节日最初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而加以确认的。然而在千年历史岁月中,它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时令,而在沧海桑田的变更中,吸纳了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在人性文化深度上不断完善以至约定俗成,走进了千家万户。节日就具备了自然时令与生活时令的双重特征,成为农耕文明语境中的文化话语。而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更扩展了其中的哲理,夯实了其中的民族文化成分。

上古时期的人类为摆脱混沌时空状态,需要清醒的时间感和准确认知的轮回序列理念。端午节依托夏至时间节点,在人对五月夏日的时空感受中,增添了春秋时期伍子胥之义、春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之毅、东汉曹娥之孝。在诸多传说中,屈原忘我献身为国沉江的爱国情操更为高洁,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人格光辉的最高理想,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精神,成为了爱国主义人格精神的典范。从而使得端午节在原有的驱虫避害的本初意义中,被赋予了一种大爱无疆的崇高人文精神,演化为全民性的民族大节日,进而对韩国、日本、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秋节在周代是迎寒祭月的节日,到了唐展成为祭月、赏月、玩月的喜庆团圆的盛大节日,沿袭至今。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生花妙笔令中秋节摇曳生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间悲欢离合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之间的永恒奥秘。

代表中华女性贤惠端庄与温淑坚贞的,是“七月七”的乞巧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经传演而家喻户晓,织女成了中国妇女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传说,成为中国妇女美德的代表。

尊老是一个民族美好德行的呈现,孝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这种人性的深度在中国不仅口口相传并见诸史书,而且融入每个节日并成为重阳节最重要的品质。中国有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金色秋天象征人生进入金秋老年,所以“重阳”又是老人节。但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使得人生的金秋充满了豪迈向上之气。农历九月, “九”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意思,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俗。重阳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登高,而登高又可能萌发思亲,尤其于古代游宦之士人、求学之学子,思亲更为强烈,王维一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能传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不仅在于它揭示着中国人亲情醇厚和人生仁爱之理,而且还在于它与节日的合一,使它具有了民族的魅力。

至于春节,是为庆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为感谢自然赐予新的开始,也是为了激励新的奋发,普天同庆,万物齐歌……

民俗节日就这样伴随着亿万农耕群体,从远古走到今天,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中华儿女无论在哪里,始终带着传统的民俗节日,以示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忘先祖,因此,民俗节日可谓民族凝聚的一种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是中国文化身份之标识。

但是,现今的民俗节日除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少数节日外,其余如“端午”“七巧”“重阳”等已经被严重忽视了,似乎“端午”“重阳”节过与不过,都无关紧要,而“七巧”也许根本就被遗忘了。中国节的记忆正在飘逝。而有的国家此时竟然要与我们争夺“端午”的专利,就不会奇怪了。

中国节是中国文化的指纹。对东方最悠久、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和节日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迫在眉睫。中国节不仅是一个团圆之节,大爱之节,也是恢复历史记忆的心灵之节。时代召唤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中国节,激发她固有的文化活力,唤起国人对民俗节气的文化记忆,增强我中华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让中国节不再飘逝,这是东方绿色生态文化的善良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