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评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评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田纳西威廉姆斯创作的《玻璃动物因》把整个剧情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框架中。剧中处处弥漫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气息。从社会历史观出发剖析剧中人物及事件,进一步挖掘该剧的主题及社会内涵,论证《玻璃动物园》不仅是一部家庭回忆剧,而且还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民生活的回忆剧。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田纳西・威廉姆斯 回忆剧

当劳拉吹灭她手中的蜡烛,汤姆以诗化的语言结束了全剧。作者给予观众的是美的享受和体验。然而,当帷幕落下,我们走出威廉姆斯所创造的那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发现它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阿曼达与劳拉的对白,汤姆独特的叙述方式,仍萦绕在人们的脑海。在汤姆最后的独白中,他一再承认“被什么东西所追逐,它总是不知不觉地降临,突如其来地将我俘虏。”许多看过田纳西・威廉姆斯《玻璃动物园》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汤姆与观众及读者分享着他的回忆。

此剧把我们带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我们在阿曼达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传统,一种在美国南部成长的人所特有的传统。她喋喋不休地讲述的她年轻时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单亲家庭,总是感情用事,这与现代人如此相似。该剧具有人类普遍的共性。它跨越地域、文化及其民族的界限。汤姆的离家出走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寻求冒险的哈克贝里芬,在黑暗的森林探索的但丁,以及扬帆踏上归家之路的奥德塞惊人地相似。他们都经历了两个不同地点之间的远行一跨越时空的旅行。然而汤姆属于某一个特定地方的个体,正像哈克贝里芬属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奥德塞属于地中海流域,汤姆的家则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一美国中层阶级聚集地之一,正像剧首舞台上所展现给观众的普通美国家庭的住所。

剧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处处弥漫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气息。汤姆的母亲阿曼达烧鲑鱼饼要用道奇酱汁当作料。要到超市买黄油。她去参加美国妇女联合会时,经常挎着一个很大的黑漆皮的手提包。上面有镍质的搭扣和姓名的缩写字母。她睡觉时戴着金属做的卷发器。不仅如此,她同当时的许多妇女一样,喜欢看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小说,而对劳伦斯的作品嗤之以鼻,还喜欢看《主妇良友》中的系列连载小说。劳拉用上发条的唱片机播放音乐唱盘;她有着丰富多彩的学校课外活动――辩论俱乐部、篮球比赛、高年级的轻歌剧表演。劳拉的母亲为锻炼其交际能力强迫她参加“教堂的青年联合会”。她靠报纸上的“个人信息栏”与老同学保持联系。汤姆对电影如痴如醉。对葛莉泰嘉・宝、克拉克・盖博和米老鼠如数家珍。和当时其他美国人一样,汤姆每天阅读圣路易电讯报,抽“一包15美分的雪茄”。吉姆在中学是同龄人的偶像,他兴趣广泛,曾在辩论赛中赢得银杯,在高年级轻歌舞剧中担任主角。此外,他还是个篮球明星,对电气工程电视及无线电工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爱阅读报纸上的体育新闻,口袋里时常装着口香糖及薄荷卷,嘴边总是挂“HolyJeez”“a helluva lot”“you drip”“I’ll bejiggered”这些当时流行的俚语。剧中人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作者把当时社会生活描述地惟妙惟肖,使之更具有真实感。当然。这与威廉姆斯尊崇契可夫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是分不开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威廉姆斯在剧中多次引用美国史料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一点常常被读者和批评家所忽视。《玻璃动物园》讲述的汤姆的家史与美国历史舞台上演的宏大历史剧相比毫无二致。

由于剧中人物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背景中,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当时的文化传统趋势。大卫・瑞斯曼的观点使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大卫-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受到两种基本生活方式的影响:一是内向力的影响;二是外向力的影响。受内向力影响的女主人公阿曼达的生存价值观来源于她的父母及她生活圈子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她遵循这种价值观,感觉生活具有意义。尽管如此,阿曼达有时也会因生活所迫偏离自己的价值观。然而,最终她还是会回到传统文化价值观上来。吉姆则完全代表瑞斯曼所谓的受外向力作用的一类人。他的言行好象受雷达支配一样,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卫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恰恰反映了二十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特性:“肤浅,挥金如土,热情,对自身的价值观抱有怀疑,喜欢受赞扬、被认同”。显而易见,这正是剧中人物吉姆・奥柯纳所希望的。

年轻的汤姆既不欣赏阿曼达的生活方式,也不理会吉姆的生活方式。他热衷于寻求冒险(甚至从电影里)一它使他能够找寻自己失去的东西。总的来说,汤姆属于瑞斯曼描述的“新型人”,即独立自主的人。从一开始他就踏上了寻求自主之路。他从母亲身上汲取营养,但却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不想一味地改变自己去迎和同龄人及他人的期望。母子俩的阅读兴趣也大相径庭。母亲对儿子书架上的书籍感到陌生。她仅局限于《妇女良友》之类的通俗读物。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汤姆拒绝传统的东西。相反,他很喜欢传统的文学作品及作家,如:英国小说家劳伦斯。剧作家莎士比亚(在鞋厂做工时,人们送给他的绰号)。汤姆似乎从文学作品中寻到了生活的意义,信心百倍。尽管他孤军奋战,但仍雄心勃勃地努力实现自己成为诗人的梦想。

吉姆富有激情,善于表达。因此当阿曼达与其攀谈时,他总是从容不迫,应付自如。如果说汤姆的生活目标是献身于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那么吉姆的理想却是通过所谓的“自信”获取名利。二者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汤姆追求独立自主,而吉姆完全依赖他人的赞赏和认同。我们从汤姆的旁白中了解到两种截然不同美国人的特性。阿曼达是一个“疯狂地抓住过去的一切不放手”的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民族的过去。充满青春活力的吉姆则代表着民族的未来。

阿曼达心中的南方神话源于生她养她的密西西比三角洲,同时她还受到其他价值观的熏陶。从她的谈话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对新教的尊崇。她的家庭深深扎根于美国社会,曾入选圣路易斯美国革命妇女联合会。阿曼达年轻时生活的南方是个礼仪之邦,结识男朋友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南方她学会了交际艺术,跟男士们要谈论“世界大事!决不要聊粗俗的内容”。当为劳拉撮合与男友见面时,她竟口授技艺,告诉女儿“所有漂亮的女孩都是一个圈套,一个美丽的圈套,而男人们希望如此”,这种圈套不单单指外表美。尽管阿曼达说她不轻视“漂亮的脸蛋儿,优雅的姿态,”但是她很早就懂得“聪明睿智,能言善辩对付一切”更重要。阿曼达的困境也许是对南方传统观念的控诉。阿曼达嫁给了一位年轻英俊潇洒、有魅力的绅士。之后他抛弃了她和两个孩子。阿曼达承认她“不指望未来会带给她什么希望”。然而她从没有质疑她年轻时的南方生活方式 及传统。却认为她只是嫁错了人。在为女儿劳拉找男友时,她仍虔诚地延用旧南方求婚习俗。从受南方文化内向力影响的阿曼达身上,可见南方旧文化传统的生命力之强大。

阿曼达为劳拉选择的未来之路与吉姆的未来之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威廉姆斯笔下精心刻画的人物吉姆充满生机,奋发向上。倍受美国社会特别二十世纪的美国商界的青睐。吉姆身上具有所有成功美国人的优点:他曾经是班干部、体育健将、合唱团明星、最佳辩手。正如汤姆所描述的吉姆“总是疾走、跳跃。从不慢慢吞吞”。吉姆注重自身发展,也许他聆听过戴尔・卡耐基的演讲。吉姆的生活态度与卡耐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一书中阐述的完美人生的观点相吻合。此书销售量在1936年在美国排名第一。书中写到:一个具有科学知识、表达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号召力的人,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人。卡耐基著名的培训教程包括演讲技巧、营销、人际关系以及应用心理学。吉姆身上体现了许多卡耐基描述的具有潜力的人的特点。吉姆不仅有知识,还对无线电工程及电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第七场中,劳拉曾被他对电视未来的憧憬所打动。吉姆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剧中多次被验证。他对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充满自信,认为即使受到挫折可以沮丧,但不能失望。吉姆还具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他不仅赢得了鞋厂老板的信任,还运用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劳拉的心理问题,找出其自卑倾向。吉姆建议劳拉“要相信自己在某方面一定是最棒的”,一定能培养出某种潜能。吉姆并没有意识到他自信的外表恰恰是美国的浮夸虚伪的成功观,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功不需要培养素质,不需要具备特殊才能,需要的只是吉姆所谓的自信。而汤姆对此不屑一顾。

在剧的开始,汤姆的旁白已经做好了铺垫,暗示出吉姆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他是一位来自现实世界的救世主。同时,他还象征着希望一位局外人、救世主来拯救与世隔绝的威格菲尔兹一家。吉姆是“我们久违的、所希冀的人”。但是吉姆没有完成救世主的使命,他仍是个旁观者。阿曼达一家人之所以接受了他,是因为他带给他们一种逃避的幻觉。吉姆非但没能拯救他们,反而加速他们希望的破灭。吉姆未能为威格菲尔兹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吉姆的失败与该剧的社会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它发生在“那个古怪的时期,三十年代”,发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中产阶级面临着个人危机和社会危机。“美国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中最大的,主要受奴役的阶层”。通向威格菲尔兹家的房子是一个防火梯――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意外事故,带有一种充满诗意的现实色彩。因为。所有这些巨大建筑物一直燃烧着人类的绝望,这股永远熄灭不了的文火”。

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在剧中描述了痛苦不堪的美国大萧条。“那时,美国的中产阶级报名注册了一所盲人学校”。汤姆(剧中人物)感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全是自食其果。美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他们的眼睛不听使唤,要么使唤不了自己的眼睛,所以,他们用手指使劲敲打着分崩裂析的经济”。他们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大陆的政治危机全然不知。即使在美国已经出现了骚乱迹象。例如“工人罢工,间或闹事。在那些和平的城市芝加哥、圣路易斯也是如此”。但是人们却在拼命地寻求自欺欺人的刺激,他们不理解这些事件意味着什么。整个美国好像被夜总会及酒吧的音乐所陶醉,仿佛在坟墓旁疯狂地歌舞。此时此刻,全世界许多人们已被战争的硝烟所唤醒。在剧中汤姆旁白道:“在西班牙爆发了革命。而这里只有叫喊声和骚乱”。

汤姆相信美国不久将会进入战争状态。报纸每天都刊登有关西班牙革命的报道,头刊头条写着“佛朗哥胜利了”,显然这是1936年10月至1939年3月间发生的西班牙内战的消息。在第五场开头,汤姆用悲沉的语调朗诵着诗一般的悲壮语句。舞厅里“那短暂的骗人的彩虹”似的灯光与“轰隆隆的炮声”带给人们的阵阵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诗一般的旁白同样给我们描绘出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孕育在伯希特斯加登上空的迷雾里。隐藏在张伯伦的雨伞中――”这迷雾暗喻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别墅。它位于德国南部海拔约1 640英尺的伯希特斯加登(BERCHESGADEN)山峰上的“鹰巢”。其它纳粹头子如荷尔曼・格林,马丁・鲍曼的庄园及防空设施营房也设在此地。众所周知,没有张伯伦的帮助与庇护,希特勒不会轻而易举地夺取政权。威廉姆斯在剧中还借用了美国首相张伯伦手拿雨伞的公众形象,强调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在1938年幕尼黑会议上,张伯伦与希特勒、墨索里尼达成协议,支持德国夺取苏得登兰德(SuDETENLAND)(原捷克的领土)。张伯伦的行为怂恿了希特勒入侵欧洲的欲望,最终导致二次大战的爆发。因此,那些整日沉迷于舞厅酒吧来满足自己对“变幻及冒险”渴望的美国人,终将被卷入世界大战。在第六场.汤姆嘲讽地告诉吉姆,美国人不喜欢“行动”(move)而更爱好“电影”(movie),来隐喻美国人对即将来临的战争漠不关心的逃避态度。好来坞的演员们乐意把所有的冒险经历呈现给美国观众,而美国人则坐在黑洞洞的电影院,看他们再现冒险,再现战争!直到战争爆发。到那时,每个人便会真正尝到冒险的滋味了。

美国人漠视世界局势变化,从剧中吉姆身上显而易见。吉姆这个受众人喜欢,前途无量的青年只关注报纸上的体育新闻,而忽略有关西班牙内战、希特勒大举进攻欧洲的头版头条新闻。当汤姆以其独白结束本剧时,我们切身感受到作者多处引用的史料所产生的强烈效果。美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而且美国人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也熟视无睹。悠闲自得地选择自欺欺人的方式寻求“安全”。民族的命运危在旦夕,他们那还有安全可言。正如汤姆所说:“不久将会看到一个战火硝烟弥漫的世界”。《玻璃动物园》不仅描述了威格菲尔兹一家的生活,同时亦是对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回忆,它深深扎根于二十世纪美国历史的土壤。剧作家把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文化流行趋势与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现的不仅仅是汤姆个人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透过威廉姆斯的精心刻画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及场景,我们更像是看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历史社会的真实再现。

参考文献

[1]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Bigsby.C.W.E.A Critical lntroduc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Drama(1900―194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Delma E.The Glass Menagene:An

American Memory.Boston:G.K.Hall.1990.

作者简介:李霞,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安阳工学院

外国语系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

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